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8页 |
1.1 晾晒烟的概述 | 第15-20页 |
1.1.1 晾晒烟简介 | 第15页 |
1.1.2 晒黄烟的种类 | 第15-16页 |
1.1.3 我国晒黄烟的品质特点 | 第16-17页 |
1.1.4 晒黄烟工业利用现状 | 第17-18页 |
1.1.5 发展我国晾晒烟生产的意义 | 第18页 |
1.1.6 我国卷烟降焦减害的目标 | 第18-19页 |
1.1.7 云南晒黄烟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2 晒黄烟栽培调制技术研究 | 第20-22页 |
1.2.1 晒黄烟栽培技术研究 | 第20-21页 |
1.2.2 晒黄烟调制技术的研究 | 第21-22页 |
1.3 烟草调制过程微生物的研究 | 第22-27页 |
1.3.1 烟草调制期间微生物动态变化 | 第23-24页 |
1.3.2 烟草调制期间微生物的主要类群 | 第24-25页 |
1.3.3 酶法与微生物发酵法 | 第25页 |
1.3.4 微生物降低烟草特有亚硝胺含量 | 第25-27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二章 云南晒黄烟调制过程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28-5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8-32页 |
2.1.1 烟叶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 第28-31页 |
2.1.2 主要试剂 | 第31-32页 |
2.1.3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3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2-39页 |
2.2.1 细菌培养基的筛选 | 第32-33页 |
2.2.2 烟叶表面细菌的分离计数和纯化 | 第33-34页 |
2.2.3 细菌的鉴定 | 第34页 |
2.2.4 序列分析 | 第34-35页 |
2.2.5 系统发育分析 | 第35页 |
2.2.6 细菌形态学及生理生化试验 | 第35-39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9-57页 |
2.3.1 三种不同培养基对细菌数量的影响 | 第39页 |
2.3.2 叶面细菌总量的变化 | 第39-40页 |
2.3.3 细菌鉴定和多样性分析 | 第40-45页 |
2.3.4 调制期叶面细菌优势种群的变化 | 第45-46页 |
2.3.5 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试验 | 第46-57页 |
2.4 讨论 | 第57-58页 |
2.5 结论 | 第58-59页 |
第三章 不同施肥方式下晒黄烟烟叶调制过程中细菌及亚硝胺含量变化研究 | 第59-8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59-61页 |
3.1.1 烟叶样品 | 第59页 |
3.1.2 四种肥料方式 | 第59-60页 |
3.1.3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60-61页 |
3.1.4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61页 |
3.2 方法与步骤 | 第61-65页 |
3.2.1 叶面细菌的收集方法 | 第61-62页 |
3.2.2 叶内细菌收集方法 | 第62-63页 |
3.2.3 烟叶亚硝胺含量的测定 | 第63-6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65-84页 |
3.3.1 施肥方式对叶面细菌数的影响 | 第65-67页 |
3.3.2 施肥方式对叶内细菌数的影响 | 第67-69页 |
3.3.3 烟叶部位对叶面细菌数的影响 | 第69-72页 |
3.3.4 烟叶部位对叶内细菌数的影响 | 第72-74页 |
3.3.5 统计学分析 | 第74-75页 |
3.3.6 施肥方式对烟叶亚硝胺含量的影响 | 第75-82页 |
3.3.7 不同施肥方式对烟叶菌落总数及亚硝胺含量的影响 | 第82-84页 |
3.4 讨论 | 第84-86页 |
3.5 结论 | 第86-87页 |
第四章 反硝化细菌降低晒黄烟烟叶TSNA含量的研究 | 第87-95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87-88页 |
4.1.1 菌株及来源 | 第87页 |
4.1.2 烟叶 | 第87页 |
4.1.3 主要试剂 | 第87-88页 |
4.1.4 主要设备和仪器 | 第88页 |
4.2 方法与步骤 | 第88-90页 |
4.2.1 溶液的配制 | 第88页 |
4.2.2 培养基的配制 | 第88-89页 |
4.2.3 反硝化细菌的筛选 | 第89页 |
4.2.4 复合菌剂的制备 | 第89页 |
4.2.5 反硝化细菌喷施于烟叶 | 第89-90页 |
4.2.6 烟叶TSNA量的检测 | 第9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90-93页 |
4.3.1 反硝化细菌的筛选 | 第90-92页 |
4.3.2 菌剂的制备及喷施 | 第92页 |
4.3.3 烟叶TSNA含量 | 第92-93页 |
4.4 讨论 | 第93页 |
4.5 结论 | 第93-95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5-97页 |
(一) 总结 | 第95-96页 |
(二) 展望 | 第96-97页 |
致谢 | 第97-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05页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