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策略研究与能力分析
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6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5-16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2 相关领域发展与研究综述 | 第16-23页 |
1.2.1 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发展现状 | 第16-20页 |
1.2.2 导弹防御系统协同作战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1.2.3 飞行器系统可达集建模研究现状 | 第22-23页 |
1.3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 第23-26页 |
第二章 导弹防御系统可达集建模与分析 | 第26-39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考虑地球自转的可达集建模 | 第26-29页 |
2.2.1 基本假设 | 第26-27页 |
2.2.2 坐标系统 | 第27-29页 |
2.2.3 拦截弹轨迹的隐式方程 | 第29页 |
2.3 拦截弹可达集降维分析 | 第29-33页 |
2.4 时间相关可达集建模 | 第33-35页 |
2.5 距离相关可达集建模 | 第35-37页 |
2.6 小结 | 第37-39页 |
第三章 基于防御区的作战能力分析 | 第39-61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目标弹道建模 | 第39-44页 |
3.2.1 基本模型 | 第39-40页 |
3.2.2 主动段关机点参数对弹道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3 最大射程弹道与高、低弹道 | 第42-43页 |
3.2.4 目标轨迹簇生成 | 第43-44页 |
3.3 防御区建模 | 第44-45页 |
3.3.1 防御区定义 | 第44页 |
3.3.2 防御区计算模型 | 第44-45页 |
3.4 基于不规则三角网的防御区描述 | 第45-50页 |
3.4.1 不规则三角网相关理论 | 第45-47页 |
3.4.2 凹包构型三角网构建 | 第47-50页 |
3.4.3 等面积投影变换 | 第50页 |
3.5 基于防御区的作战能力分析 | 第50-59页 |
3.5.1 拦截弹部署位置对防御区的影响 | 第51-58页 |
3.5.2 拦截弹动能对防御区的影响 | 第58-59页 |
3.6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基于防御区的协同作战能力分析 | 第61-68页 |
4.1 引言 | 第61页 |
4.2 基于防御区的协同作战能力分析 | 第61-67页 |
4.2.1 协同作战下防御区计算模型 | 第61-62页 |
4.2.2 仿真分析 | 第62-67页 |
4.3 小结 | 第67-68页 |
第五章 攻防对抗仿真试验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 第68-86页 |
5.1 引言 | 第68页 |
5.2 功能分析 | 第68-69页 |
5.3 设计与实现 | 第69-81页 |
5.3.1 相关定义 | 第69页 |
5.3.2 系统用例图 | 第69-70页 |
5.3.3 架构设计 | 第70-71页 |
5.3.4 模型接口 | 第71-72页 |
5.3.5 主要模块设计 | 第72-78页 |
5.3.6 主要界面 | 第78-81页 |
5.4 应用与分析 | 第81-84页 |
5.4.1 应用流程图 | 第81页 |
5.4.2 应用案例 | 第81-84页 |
5.5 小结 | 第84-86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6-88页 |
6.1 本文主要工作 | 第86-87页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87页 |
6.3 后续研究展望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