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2.1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 第19-20页 |
2.1.1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理论 | 第19页 |
2.1.2 区域经济发展非均衡理论 | 第19-20页 |
2.2 区域发展空间组织理论 | 第20-22页 |
2.2.1 梯度推移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2.2.2 增长极理论 | 第21页 |
2.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 第21页 |
2.2.4 点轴开发理论 | 第21-22页 |
2.2.5 网络开发理论 | 第22页 |
2.3 综合发展理论 | 第22-24页 |
2.3.1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 第22页 |
2.3.2 多中心空间结构理论 | 第22-24页 |
第3章 山东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3.1 山东省经济发展概述 | 第24-25页 |
3.2 东中西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分析 | 第25-31页 |
3.2.1 东中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 第26-29页 |
3.2.2 东中西区域产业结构不协调 | 第29-30页 |
3.2.3 东中西区域城市化水平存在差距 | 第30-31页 |
3.3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3.3.1 资源和区位等因素的影响 | 第32页 |
3.3.2 区域经济政策因素的影响 | 第32页 |
3.3.3 双核中心辐射能力不足的影响 | 第32-33页 |
3.4 国内外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借鉴 | 第33-37页 |
3.4.1 国外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借鉴 | 第33-34页 |
3.4.2 国内区域协调发展模式借鉴 | 第34-35页 |
3.4.3 次级中心城市选择的提出 | 第35-37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山东省次级中心城市的选择与确定 | 第38-55页 |
4.1 省域次级中心城市概念及选择标准 | 第38-39页 |
4.2 山东省各城市综合竞争力分析 | 第39-44页 |
4.2.1 综合竞争力指标的选择原则与确定 | 第39-41页 |
4.2.2 综合竞争力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 第41-42页 |
4.2.3 综合竞争力实证分析 | 第42-44页 |
4.3 山东省各城市经济联系能力分析 | 第44-49页 |
4.3.1 经济联系能力模型与数据的选择 | 第44-48页 |
4.3.2 经济联系能力实证分析 | 第48-49页 |
4.4 山东省各城市软环境分析 | 第49-52页 |
4.4.1 软环境评价模型与数据的选择 | 第50页 |
4.4.2 软环境能力实证分析 | 第50-52页 |
4.5 综合评价及次级中心城市的确定 | 第52-54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第5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视角下山东省次级中心城市发展分析 | 第55-63页 |
5.1 山东省次级中心城市多中心协同发展分析框架 | 第55-56页 |
5.2 山东省多中心内聚与网络外联整合模式下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 | 第56-60页 |
5.2.1 东中西区域内聚整合模式下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 | 第56-59页 |
5.2.2 东中西区域网络外联整合模式下次级中心城市的发展 | 第59-60页 |
5.3 山东省次级中心城市发展相关保障措施 | 第60-62页 |
5.3.1 政府应加大对次级中心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 | 第60-61页 |
5.3.2 各次级中心城市应加强自身建设 | 第61-6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