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3-5页 |
| Abstract | 第5-7页 |
| 引言 | 第9-12页 |
| 第一章 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的渊源 | 第12-20页 |
| 一、出生的地理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浸染 | 第12-14页 |
| 二、东方文化影响 | 第14-18页 |
| 三、西方文化影响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林语堂幽默理论的发展 | 第20-33页 |
| 一、林语堂二十年代文艺理论——幽默的喜剧意味(1923—1926) | 第20-24页 |
| 二、林语堂三十年代文艺理论——幽默的严肃意味(1927—1936) | 第24-28页 |
| 三、林语堂离开大陆之后——幽默的崇高意味(1936—1976) | 第28-33页 |
| 第三章 性灵论 | 第33-43页 |
| 一、性灵的内涵:韵味之真,自我表现 | 第33-36页 |
| 二、性灵的方式:闲谈式文体 | 第36-38页 |
| 三、性灵之语言风格:健、达、雅 | 第38-39页 |
| 四、性灵之风度:灵趣 | 第39-40页 |
| 五、评价性灵和幽默以及二者之间关系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林语堂文艺美学思想的积极意义 | 第43-50页 |
| 一、对人生的批判和反省——人生 | 第43-44页 |
| 二、对人生和生命的关怀——生命 | 第44-45页 |
| 三、对人性的矫正——心灵 | 第45-47页 |
| 四、对当今网络文学创作的影响——指引和借鉴 | 第47-50页 |
| 结语 | 第50-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3-54页 |
| 致谢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