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

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策略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引言第13-22页
    (一)问题提出第13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3-14页
    (三)研究的方法第14页
        1.文献研究法第14页
        2.案例研究法第14页
        3.理论研究法第14页
    (四)概念界定第14-15页
        1.学生多元差异第14-15页
        2.动态相关性第15页
        3.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第15页
    (五)研究现状第15-20页
        1.学生的动机差异第15-16页
        2.学生的性别差异第16-18页
        3.学生的学习经验差异第18-19页
        4.学生的情绪差异第19-20页
        5.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20页
    (六)研究的创新点第20-22页
        1.动态相关性是课程实施合理性的标准第20页
        2.建构了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第20-22页
一、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合理存在第22-27页
    (一)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维度第22-24页
        1.动机差异的动态相关性第22-23页
        2.性别差异的动态相关性第23页
        3.学习经验差异的动态相关性第23页
        4. 情绪差异的动态相关性第23-24页
    (二)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逻辑起点第24-25页
        1.静态多元差异第24页
        2.动态多元差异第24-25页
        3.下一个静态多元差异第25页
    (三)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特点第25-27页
        1.主体性的表现第25页
        2.相关性的体现第25-26页
        3.差异性的展现第26页
        4.生成性的实现第26-27页
二、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缺失的现状、危害及原因第27-48页
    (一)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缺失现状第27-37页
        1.动机差异动态相关性的缺失第27-29页
        2.性别差异动态相关性的缺失第29-32页
        3.学习经验差异动态相关性的缺失第32-35页
        4.情绪差异动态相关性的缺失第35-37页
    (二)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缺失的危害第37-43页
        1.动机差异的忽视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第37-38页
        2.性别差异的忽视阻碍学生的发展第38-40页
        3.学习经验差异的忽视使学习经验无用化第40-41页
        4.情绪差异的忽视使学生成为情绪的奴隶第41-43页
    (三)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缺失的原因分析第43-48页
        1.动机差异动态相关性的缺失原因第43-44页
        2.性别差异动态相关性的缺失原因第44-45页
        3.学习经验差异动态相关性的缺失原因第45-46页
        4.情绪差异动态相关性的缺失原因第46-48页
三、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模型建构第48-60页
    (一)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模型的描述第48-54页
        1.建模构成元素第48-51页
        2.静态模型解读第51-52页
        3.动态模型建构第52-54页
    (二)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模型理论基础第54-58页
        1.静态模型图理论基础第55-56页
        2.动态模型图理论基础第56-58页
    (三)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的实现步骤第58-60页
        1.课程实施的“观望者”第58页
        2.课程实施的“配合者”第58-59页
        3.课程实施的“卷入者”第59-60页
四、动态相关性课程实施动态模型策略的实现第60-68页
    (一)激发动机差异的动态相关性第60-62页
        1.唤醒学习的欲望第60-61页
        2.引导积极的归因第61页
        3.适当运用外部奖励第61-62页
    (二)提升性别差异的动态相关性意识第62-63页
        1.落实不同的任务第62页
        2.因势利导的发挥各自优势第62-63页
        3.打破性别“适宜”行为的界限第63页
    (三)促进学习经验差异的动态相关性发展第63-65页
        1.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升第64页
        2.实现学习经验的意义建构第64-65页
        3.创建“自我卷入者”的情境第65页
    (四)促进学生在情绪差异的动态相关性“脉络”中发展第65-68页
        1.合理宣泄不良情绪第65-66页
        2.加强情绪修养第66页
        3.营造积极的情绪氛围第66-68页
结语第68-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73页
论文发表情况第73-74页

论文共7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学语文教师批评实践中的伦理权威研究
下一篇:基于用户体验的在线教育产品设计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