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8页 |
1.1 提出问题 | 第9页 |
1.2 当前国内社火的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关于社火表演形式的研究 | 第9-10页 |
1.2.2 关于社火艺术内涵的研究 | 第10-11页 |
1.2.3 关于社火价值功能的研究 | 第11-12页 |
1.2.4 关于社火现状和保护的研究 | 第12页 |
1.3 文化生态学与社火研究的结合 | 第12-15页 |
1.3.1 文化生态学的概念和发展 | 第12-13页 |
1.3.2 文化生态系统 | 第13-14页 |
1.3.3 文化生态学对社火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4 民俗文化研究中对文化生态的误读 | 第14-15页 |
1.4 研究设计 | 第15-18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1.4.3 研究的可行性和创新点 | 第16-18页 |
第2章 浚县民间社火概况 | 第18-28页 |
2.1 浚县民间社火的发展现状 | 第18页 |
2.2 浚县民间社火的表演类型 | 第18-22页 |
2.2.1 文社火 | 第19-20页 |
2.2.2 武社火 | 第20-22页 |
2.3 浚县民间社火的文化特征 | 第22-28页 |
2.3.1 浚县民间社火的地域性特征 | 第22-24页 |
2.3.2 浚县民间社火的人文关怀特征 | 第24-25页 |
2.3.3 浚县民间社火的市场性特征 | 第25-26页 |
2.3.4 当地民众的广泛参与性特征 | 第26-28页 |
第3章 浚县民间社火的文化生态分析 | 第28-43页 |
3.1 浚县民间社火的自然生态环境 | 第28-31页 |
3.1.1 浚县丰富的农业资源 | 第29-30页 |
3.1.2 境内河流带来区位优势 | 第30-31页 |
3.2 浚县民间社火的社会生态环境 | 第31-43页 |
3.2.1 历史文化:浚县民间社火的文化记忆 | 第31-33页 |
3.2.2 民间信仰:浚县民间社火的精神动力 | 第33-35页 |
3.2.3 文化空间:浚县民间社火的存在方式 | 第35-38页 |
3.2.4 民间文化:浚县民间社火的文化基础 | 第38-39页 |
3.2.5 民间组织:浚县民间社火的组织载体 | 第39-41页 |
3.2.6 地方治理:浚县民间社火的基本保障 | 第41-43页 |
第4章 文化生态视野下浚县民间社火的流变 | 第43-51页 |
4.1 浚县民间社火文化生态的流变特征 | 第43-45页 |
4.1.1 信仰驱动力量的弱化 | 第43-44页 |
4.1.2 市场驱动力量的强化 | 第44-45页 |
4.2 浚县民间社火文化生态的流变原因 | 第45-47页 |
4.2.1 生产方式的转变 | 第45-46页 |
4.2.2 市场经济的冲击 | 第46-47页 |
4.2.3 价值观念的转变 | 第47页 |
4.3 浚县民间社火对文化生态的反作用 | 第47-51页 |
4.3.1 促进了民间传统技艺的繁荣 | 第48页 |
4.3.2 促进了古代城市的发展 | 第48-49页 |
4.3.3 促进了传统手工业的传承 | 第49-51页 |
第5章 文化生态视野下关于浚县民间社火发展路径的思考 | 第51-53页 |
5.1 丰富以大众需求为基础的社火文化内涵 | 第51-52页 |
5.2 发展以市场需求为支撑的社火文化产业 | 第52-53页 |
第6章 结语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科研情况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