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1.1 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8-9页 |
1.1.1 选题的缘由 | 第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第9-14页 |
1.2.1 民间吹打乐研究 | 第9-11页 |
1.2.2 接龙吹打乐研究 | 第11-12页 |
1.2.3 仪式理论研究 | 第12-14页 |
1.3 研究视角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5-16页 |
第2章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乐与相关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 第16-20页 |
2.1 接龙吹打乐与相关民俗在文献中的记载 | 第16-19页 |
2.1.1 地方志与四川地区竹枝词中吹打乐与送子习俗 | 第16-17页 |
2.1.2 四川地区竹枝词中的吹打乐手的经济收入状况 | 第17-18页 |
2.1.3 地方志与四川地区竹枝词中的祭灶习俗 | 第18-19页 |
2.2 接龙吹打乐的现状 | 第19-20页 |
第3章 重庆市巴南区接龙吹打乐的特征 | 第20-37页 |
3.1 雇佣性 | 第20-25页 |
3.1.1 接龙吹打乐的技艺传承 | 第20-21页 |
3.1.2 接龙吹打乐班的类别与运作 | 第21-23页 |
3.1.3 接龙吹打乐班的收入与分配 | 第23-25页 |
3.2 礼仪功能性 | 第25-28页 |
3.2.1 接龙吹打乐曲牌的分类 | 第25-27页 |
3.2.2 接龙吹打乐曲牌的使用场合与功能性 | 第27-28页 |
3.3 程序性 | 第28-37页 |
3.3.1 接龙镇佛教三天丧礼仪式的基本程序 | 第28页 |
3.3.2 接龙镇佛教三天丧礼仪式中的进灶环节 | 第28-37页 |
第4章 接龙吹打乐依附的民间信仰 | 第37-41页 |
4.1 民间信仰的复杂性 | 第37-38页 |
4.2 灶神观念的多样性 | 第38-41页 |
第5章 接龙镇佛教丧葬礼俗活动中的民俗内涵 | 第41-48页 |
5.1 丧礼科书中的民俗内涵 | 第41-48页 |
5.1.1 感恩父母艰辛 | 第41-42页 |
5.1.2 演绎目连救母 | 第42页 |
5.1.3 巧融妙善传说 | 第42-43页 |
5.1.4 妙解赏车科 | 第43-44页 |
5.1.5 蕴含人生哲理 | 第44-45页 |
5.1.6 妙趣横生赞八仙 | 第45-46页 |
5.1.7 说花文中的薛平贵传说 | 第46页 |
5.1.8 二十四节气 | 第46页 |
5.1.9 说花文的新内容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8-51页 |
6.1 结论 | 第48页 |
6.2 民间事民间办 | 第48-49页 |
6.3 多方参与 | 第49-51页 |
6.3.1 政府部门职能的发挥 | 第49页 |
6.3.2 学界职能的发挥 | 第49页 |
6.3.3 商界的职能的发挥 | 第49-50页 |
6.3.4 新闻媒体职能的发挥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5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