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西斯·培根“四假象说”及其当代价值探究
|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论 | 第8-14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 1.选题背景 | 第8-9页 |
| 2.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 1.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13-14页 |
| 一、培根哲学及其时代背景考察 | 第14-19页 |
| (一)培根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14-17页 |
| (二)“四假象说”的文本依据——《新工具》 | 第17-19页 |
| 二、“四假象说”的主要内容分析 | 第19-31页 |
| (一)“四假象说”的提出、目的和形成过程 | 第19-21页 |
| 1.“四假象说”的提出、目的 | 第19-20页 |
| 2.“四假象说”的形成过程 | 第20-21页 |
| (二)“四假象说”的具体内容 | 第21-27页 |
| 1.种族假象的涵义和内容 | 第21-23页 |
| 2.洞穴假象的涵义和内容 | 第23-24页 |
| 3.市场假象的涵义和内容 | 第24-25页 |
| 4.剧场假象的涵义和内容 | 第25-27页 |
| (三)“四假象说”的积极意义与局限 | 第27-31页 |
| 1.“四假象说”的积极意义 | 第27-29页 |
| 2.“四假象说”的局限与不足 | 第29-31页 |
| 三、“四假象说”的当代价值探索 | 第31-52页 |
| (一)“种族假象”的当代表现及其消解路径 | 第31-38页 |
| 1.人与自然的关系困境 | 第31-33页 |
| 2.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 第33-36页 |
| 3.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 | 第36-38页 |
| (二)“洞穴假象”的当代表现及其消解路径 | 第38-42页 |
| 1.偏见与先见 | 第38-39页 |
| 2.偏见在生活中的体现 | 第39-40页 |
| 3.偏见存在的合理性 | 第40-42页 |
| (三)“市场假象”的当代表现及其消解路径 | 第42-46页 |
| 1.语言的局限性 | 第42-43页 |
| 2.新媒体语言的出现和网络热词的滥用 | 第43-45页 |
| 3.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 | 第45-46页 |
| (四)“剧场假象”的当代表现及其消解路径 | 第46-52页 |
| 1.盲目崇拜引起的剧场假象 | 第46-48页 |
| 2.教育中的学术不端现象 | 第48-49页 |
| 3.培养创新型人才 | 第49-52页 |
| 四、结论 | 第52-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