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安全带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3 预紧式安全带 | 第14-15页 |
1.4 安全带系统与乘员损伤的关系的研究现状 | 第15-19页 |
1.4.1 胸部损伤 | 第16-18页 |
1.4.2 腹部损伤 | 第18-19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第2章 双边预紧安全带的设计及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1-33页 |
2.1 双边预紧结构的概念设计 | 第21-23页 |
2.2 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23-29页 |
2.2.1 车体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2.2.2 假人模型 | 第25-26页 |
2.2.3 安全带模型的建立 | 第26-28页 |
2.2.4 安全气囊模型的建立 | 第28页 |
2.2.5 模型的输入与输出 | 第28-29页 |
2.3 乘员约束系统仿真模型的验证 | 第29-31页 |
2.4 双边预紧器的仿真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预紧式安全带的效能仿真对比研究 | 第33-42页 |
3.1 安全带预紧器的性能参数仿真分析 | 第33-37页 |
3.1.1 预紧力 | 第33-35页 |
3.1.2 预紧时间及预紧量 | 第35-37页 |
3.2 典型碰撞工况中乘员约束效率及损伤对比分析 | 第37-41页 |
3.2.1 RIDE- DO WN能量效率分析 | 第37-38页 |
3.2.2 乘员损伤对比分析 | 第38-41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4章 预紧式安全带对乘员保护效果的参数研究 | 第42-54页 |
4.1 试验设计方法 | 第42-44页 |
4.1.1 全因子试验设计 | 第42页 |
4.1.2 拉丁方试验设计 | 第42-43页 |
4.1.3 均匀设计 | 第43页 |
4.1.4 正交试验设计 | 第43-44页 |
4.2 参数的选择和试验设计 | 第44-45页 |
4.2.1 参数的选择 | 第44-45页 |
4.2.2 设计参数的试验设计 | 第45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45-52页 |
4.3.1 安全带织带刚度特性对预紧安全带的乘员保护的影响 | 第46-47页 |
4.3.2 预紧开始时刻对预紧安全带的乘员保护的影响 | 第47-49页 |
4.3.3 安全带上挂点高度对预紧安全带的乘员保护的影响 | 第49-51页 |
4.3.4 腰带位置对预紧安全带的乘员保护的影响 | 第51-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4页 |
第5章 预紧式安全带对腹部损伤的影响 | 第54-65页 |
5.1 MADYMO人体模型的介绍 | 第54-55页 |
5.2 主动人体模型与多刚体假人的响应对比 | 第55-58页 |
5.3 基于主动人体模型的不同预紧器对腹部损伤的对比分析 | 第58-64页 |
5.3.1 正常工况下腹部损伤分析 | 第58-60页 |
5.3.2 危险工况下腹部损伤分析 | 第60-6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总结与展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