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及发展现状 | 第13-18页 |
1.2.1 盾构隧道开挖对土体扰动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受扰动土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线下基础变形对轮轨系统动力响应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盾构隧道下穿施工引起既有隧道竖向位移分析 | 第20-41页 |
2.1 盾构开挖引起的地层位移 | 第20-31页 |
2.1.1 盾尾土体损失引起的地层位移 | 第20-25页 |
2.1.2 盾构施工附加荷载引起的地层位移 | 第25-30页 |
2.1.3 盾构施工引起的土体总位移 | 第30-31页 |
2.2 既有隧道竖向位移计算与分析 | 第31-36页 |
2.2.1 Pasternak地基模型简介 | 第31-32页 |
2.2.2 既有隧道平衡微分方程 | 第32-33页 |
2.2.3 微分方程的通解 | 第33-34页 |
2.2.4 集中垂直力作用下微分方程的解 | 第34-36页 |
2.3 算例分析 | 第36-39页 |
2.3.1 地层位移规律算例验证与分析 | 第36-39页 |
2.3.2 盾构施工引起的既有隧道位移算例分析 | 第39页 |
2.4 小结 | 第39-41页 |
第三章 既有隧道变形对轨道结构几何形位的影响 | 第41-61页 |
3.1 轨道结构双层梁模型的建立 | 第41-45页 |
3.1.1 计算基本假定 | 第41页 |
3.1.2 温克勒地基梁基本原理 | 第41-44页 |
3.1.3 轨道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44-45页 |
3.2 模型求解与分析 | 第45-54页 |
3.2.1 双层叠合梁的通解 | 第45-49页 |
3.2.2 受盾构下穿影响时轨道结构叠合梁的解 | 第49-50页 |
3.2.3 双层叠合梁模型的参数选取 | 第50-52页 |
3.2.4 影响因素分析 | 第52-54页 |
3.3 钢轨变形与隧道变形映射关系的探讨 | 第54-59页 |
3.3.1 基本假定 | 第54页 |
3.3.2 基本方程 | 第54-58页 |
3.3.3 方程求解 | 第58-59页 |
3.3.4 算例验证 | 第59页 |
3.4 小结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盾构下穿施工对轮轨动力响应的影响 | 第61-78页 |
4.1 车辆-轨道垂向耦合动力学模型 | 第61-68页 |
4.1.1 车辆-轨道垂向系统物理模型 | 第61-62页 |
4.1.2 轮轨动态接触关系 | 第62-63页 |
4.1.3 轨道不平顺 | 第63-65页 |
4.1.4 车辆-轨道耦合动力学方程及其求解方法 | 第65-66页 |
4.1.5 程序编制及其功能 | 第66-68页 |
4.2 下穿隧道施工引起的轮轨系统动力学响应基本特性 | 第68-71页 |
4.3 不同车速以及变形特征对轮轨动力学响应的影响 | 第71-76页 |
4.3.1 不同车速下的轮轨系统动力响应 | 第71-72页 |
4.3.2 不同沉降幅值下的轮轨系统动力响应 | 第72-73页 |
4.3.3 不同沉降波长下的轮轨系统动力响应 | 第73-76页 |
4.4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 研究总结 | 第78-79页 |
5.2 研究展望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