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电工技术论文--发电、发电厂论文--各种发电论文--太阳能发电论文

太阳能充电系统优化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1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1.1 我国能源问题第11-12页
        1.1.2 我国新能源的发展现状第12-13页
    1.2 太阳能发电的发展现状及前景第13-16页
        1.2.1 国外太阳能发电现状第13-14页
        1.2.2 国内太阳能发电现状第14-15页
        1.2.3 太阳能发电的特点第15-16页
        1.2.4 太阳能发电前景第16页
    1.3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第16页
    1.4 本文章节安排第16-17页
第2章 太阳能充放电系统的组成第17-27页
    2.1 太阳能电池第17-20页
        2.1.1 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第17-18页
        2.1.2 非晶体硅电池第18-19页
        2.1.3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第19页
        2.1.4 柔性太阳能电池第19-20页
    2.2 蓄电池第20-24页
        2.2.1 常见的蓄电池第20-22页
        2.2.2 蓄电池的充电方式第22-24页
    2.3 太阳能发电系统第24-26页
        2.3.1 独立供电的太阳能发电系统第24页
        2.3.2 并网太阳能发电系统第24-26页
        2.3.3 混合型太阳能发电系统第26页
    本章小结第26-27页
第3章 太阳能最大功率点跟踪方法第27-47页
    3.1 太阳能电池数学模型第27-33页
        3.1.1 太阳能电池等效电路第27页
        3.1.2 太阳能电池数学模型第27-29页
        3.1.3 太阳能数学模型仿真第29-33页
    3.2 常见的最大功率点跟踪算法第33-43页
        3.2.1 太阳能电池最大功率点跟踪原理第33-34页
        3.2.2 恒定电压法第34-35页
        3.2.3 扰动观察法第35-37页
        3.2.4 占空比调整算法第37-38页
        3.2.5 功率反馈法第38-39页
        3.2.6 导纳增量法第39-40页
        3.2.7 最优梯度法第40-42页
        3.2.8 滞环比较法第42-43页
    3.3 恒压与变步长滞环比较结合法第43-46页
        3.3.1 恒压与变步长滞环比较结合法的提出第43页
        3.3.2 恒压与变步长滞环比较结合法控制流程第43-44页
        3.3.3 恒压与变步长滞环比较结合法模型第44-45页
        3.3.4 占空比模型第45-46页
    本章小结第46-47页
第4章 太阳能充放电控制系统设计方案第47-69页
    4.1 太阳能充放电控制系统总体方案第47-48页
    4.2 太阳能充放电控制系统功能及原理第48-49页
        4.2.1 控制器实现的主要功能第48-49页
        4.2.2 太阳能控制器的组成原理第49页
    4.3 太阳能充放电系统硬件设计第49-64页
        4.3.1 控制电路第49-52页
        4.3.2 蓄电池防反接电路第52页
        4.3.3 控制器供电电路第52-54页
        4.3.4 信号采集电路第54-56页
        4.3.5 Buck斩波电路第56-60页
        4.3.6 PWM驱动电路第60页
        4.3.7 充电管理电路第60-61页
        4.3.8 充电电路第61-62页
        4.3.9 实时时钟电路第62页
        4.3.10 串口通信电路第62-63页
        4.3.11 显示和调节电路第63-64页
    4.4 软件总体方案第64-68页
        4.4.1 软件总体思路第64-65页
        4.4.2 充电程序第65-67页
        4.4.3 放电程序第67页
        4.4.4 按键设置及显示程序第67-68页
    本章小结第68-69页
第5章 实验测试第69-75页
    5.1 仿真实验第69-73页
    5.2 实物测试第73-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第6章 结束语第75-77页
    6.1 总结第75-76页
    6.2 展望第76-77页
参考文献第77-81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获得的科研成果第81-82页
致谢第82-83页

论文共8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翻译与帝国:后殖民理论解读》(引言和第一章:后殖民主义研究和翻译研究)翻译实践报告
下一篇:水轮机及其调速系统的模拟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