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页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 第15-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5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4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第19-23页 |
2.1 概念界定 | 第19-21页 |
2.1.1 教材与校本教材 | 第19-20页 |
2.1.2 思想政治课教材 | 第20页 |
2.1.3 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 | 第20页 |
2.1.4 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 | 第20-21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1-23页 |
2.2.1 学生中心论 | 第21页 |
2.2.2 教育目标分类学 | 第21页 |
2.2.3 掌握学习理论 | 第21-22页 |
2.2.4 有意义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第3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现状—以西安市育才中学为例 | 第23-29页 |
3.1 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的内容 | 第23-24页 |
3.1.1 以统编教材的补充和延伸为主 | 第23-24页 |
3.1.2 选题注重三维教学目标的融通 | 第24页 |
3.2 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的形式 | 第24-26页 |
3.2.1 以讲义和活动方案为主 | 第25页 |
3.2.2 以信息化课程资源为辅 | 第25-26页 |
3.3 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成效 | 第26-29页 |
3.3.1 促进学校总体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发展 | 第26页 |
3.3.2 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构筑了实践平台 | 第26-27页 |
3.3.3 为学生个性成长和全面发展提供助力 | 第27页 |
3.3.4 为思想政治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载体 | 第27-29页 |
第4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9-41页 |
4.1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29-34页 |
4.1.1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开发主体意识不强 | 第29-30页 |
4.1.2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编制过程质量不高 | 第30-32页 |
4.1.3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的使用效果不理想 | 第32-33页 |
4.1.4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的评价环节不完整 | 第33-34页 |
4.2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4-41页 |
4.2.1 校本教材开发主体反思总结不够且缺乏交流 | 第34-36页 |
4.2.2 校本教材编制过程疏于科学规划和有效指导 | 第36-37页 |
4.2.3 校本教材使用过程缺乏长效机制和积极创新 | 第37-38页 |
4.2.4 校本教材评价过程缺乏完善合理的制度约束 | 第38-41页 |
第5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建议 | 第41-57页 |
5.1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开发主体作用的发挥 | 第41-45页 |
5.1.1 充分发挥学校领导的统领作用 | 第41-42页 |
5.1.2 合理利用课程专家的指导作用 | 第42-43页 |
5.1.3 突出强调任课教师的主体价值 | 第43-44页 |
5.1.4 提倡尊重学生群体的发展诉求 | 第44页 |
5.1.5 注意彰显社会资源的有效补充 | 第44-45页 |
5.2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编制过程应注重整体性 | 第45-49页 |
5.2.1 编写目标兼顾学校特色与学生发展 | 第45-46页 |
5.2.2 内容选择体现知识关联与人文关怀 | 第46-47页 |
5.2.3 形式设计基于教学需要与学生偏好 | 第47-48页 |
5.2.4 装帧排版符合政策要求与艺术追求 | 第48-49页 |
5.3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使用过程应体现灵活性 | 第49-52页 |
5.3.1 校本教材的使用过程注意适度创生 | 第49-50页 |
5.3.2 拓宽信息来源渠道以降低时间成本 | 第50-51页 |
5.3.3 拓宽融资渠道与缩减经济成本并重 | 第51页 |
5.3.4 促进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有机融合 | 第51-52页 |
5.4 高中思想政治课校本教材评价过程应彰显科学性 | 第52-57页 |
5.4.1 评价坚持以人为本 | 第52-53页 |
5.4.2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 第53-54页 |
5.4.3 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 第54页 |
5.4.4 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 第54-55页 |
5.4.5 对评价效果的评价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附录 | 第63-67页 |
致谢 | 第67-6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