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门系统刚度特性分析与误差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2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3-15页 |
1.2 车门刚度性能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试验与仿真相对误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3.1 试验误差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2 有限元仿真误差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第2章 误差理论 | 第22-33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误差的基本概念 | 第22-24页 |
2.2.1 误差研究的意义 | 第22页 |
2.2.2 误差定义及表示法 | 第22-23页 |
2.2.3 误差来源及分类 | 第23-24页 |
2.3 常用的误差评定方法 | 第24-26页 |
2.3.1 最小二乘法 | 第24-25页 |
2.3.2 回归分析法 | 第25-26页 |
2.3.3 先验分析法 | 第26页 |
2.3.4 数据处理法 | 第26页 |
2.4 试验误差修正方法 | 第26-28页 |
2.4.1 直接修正法 | 第26-27页 |
2.4.2 反馈修正法 | 第27页 |
2.4.3 标校修正法 | 第27-28页 |
2.5 有限元模型误差优化修正方法 | 第28-31页 |
2.5.1 矩阵型修正方法 | 第28-29页 |
2.5.2 设计参数型修正方法 | 第29-30页 |
2.5.3 基于静力响应面的修正方法 | 第30页 |
2.5.4 基于静力位移测试的模型修正方法 | 第30-31页 |
2.6 车门误差模型概括 | 第31-32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3章 车门系统刚度模型研究 | 第33-41页 |
3.1 引言 | 第33-34页 |
3.2 汽车车门刚度概述 | 第34-36页 |
3.2.1 汽车车门结构及各部件作用 | 第34-35页 |
3.2.2 汽车车门刚度评价方法 | 第35-36页 |
3.3 车门系统刚度模型的建立过程 | 第36-40页 |
3.3.1 车门刚度性能的概念 | 第36页 |
3.3.2 经典的车门刚度性能研究方法 | 第36-38页 |
3.3.3 车门—夹具系统刚度特性分析研究 | 第38-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车门刚度试验、有限元仿真与误差研究 | 第41-51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车门刚度性能试验设备 | 第41-43页 |
4.2.1 试验设备原理 | 第41-43页 |
4.2.2 试验设备主要测试指标 | 第43页 |
4.2.3 试验测试原则 | 第43页 |
4.3 试验误差分析 | 第43-46页 |
4.3.1 数据采集误差的影响 | 第43-44页 |
4.3.2 柔性变形误差的影响 | 第44-45页 |
4.3.3 试验极限误差合成理论 | 第45-46页 |
4.4 车门刚度有限元仿真分析 | 第46-48页 |
4.4.1 有限元分析理论 | 第46-47页 |
4.4.2 传统的车门刚度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7-48页 |
4.5 仿真误差分析 | 第48-50页 |
4.5.1 夹具模型误差的影响 | 第48页 |
4.5.2 测点误差的影响 | 第48-49页 |
4.5.3 仿真误差的合成 | 第49-50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第5章 车门试验修正及有限元优化修正分析 | 第51-60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车门扭转刚度的试验修正 | 第51-54页 |
5.2.1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1-52页 |
5.2.2 车门刚度试验修正 | 第52-54页 |
5.3 车门扭转刚度的有限元仿真优化修正 | 第54-58页 |
5.3.1 传统仿真结果分析 | 第54-55页 |
5.3.2 优化修正模型步骤和结果 | 第55-58页 |
5.4 车门扭转刚度修正前后结果对比 | 第58页 |
5.5 车门其他刚度的误差对比验证 | 第58-5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6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