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3-15页 |
1.2.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2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第20-27页 |
2.1 乡镇财政 | 第20-21页 |
2.1.1 乡镇财政的概念和特点 | 第20-21页 |
2.1.2 乡镇财政的职能 | 第21页 |
2.2 乡镇财政制度 | 第21-22页 |
2.2.1 乡镇财政制度的概念 | 第21-22页 |
2.2.2 乡镇财政制度的内容 | 第22页 |
2.2.3 乡镇财政制度的作用 | 第22页 |
2.3 制度变迁理论和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22-25页 |
2.3.1 制度变迁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23-24页 |
2.3.2 路径依赖理论的分析框架 | 第24-25页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5-27页 |
2.4.1 公共财政理论 | 第25-26页 |
2.4.2 财政分权理论 | 第26页 |
2.4.3 地方公共产品理论 | 第26-27页 |
第3章 近十年来乡镇财政制度的制度变迁分析 | 第27-33页 |
3.1 变迁历程 | 第27-28页 |
3.1.1 税费改革时期 | 第27页 |
3.1.2 免农业税时期 | 第27-28页 |
3.1.3 后农业税时期 | 第28页 |
3.2 近十年来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制度变迁分析 | 第28-33页 |
3.2.1 制度变迁的诱因 | 第28-29页 |
3.2.2 制度变迁的方式 | 第29-30页 |
3.2.3 制度变迁的效率 | 第30-31页 |
3.2.4 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 | 第31-33页 |
第4章 近十年来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特征和路径依赖分析 | 第33-38页 |
4.1 近十年来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特征 | 第33-34页 |
4.1.1 渐进性 | 第33页 |
4.1.2 强制性 | 第33-34页 |
4.1.3 发展性 | 第34页 |
4.2 近十年来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束缚 | 第34-36页 |
4.2.1 减负逻辑下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 第34-35页 |
4.2.2 配套制度缺失的制度变迁路径依赖 | 第35-36页 |
4.3 近十年来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效应分析 | 第36-38页 |
4.3.1 财政收入规范化且金额不断减少 | 第36页 |
4.3.2 财政支出有增无减且债务不断攀升 | 第36-37页 |
4.3.3 可支配财力有限且效益低下 | 第37-38页 |
第5章 近十年来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成因分析 | 第38-48页 |
5.1 制度因素的限定作用 | 第38-44页 |
5.1.1 行政体制因素 | 第38-41页 |
5.1.2 财政体制因素 | 第41-44页 |
5.2 既得利益集团的固化 | 第44-45页 |
5.2.1 乡镇政府及组织的既得利益固化 | 第44页 |
5.2.2 各级行政利益集团的预期利益契合 | 第44-45页 |
5.3 非正式制度的强化作用 | 第45-48页 |
5.3.1 历史文化传统的加深作用 | 第45-46页 |
5.3.2 自我强化机制的强化作用 | 第46-47页 |
5.3.3 不完备市场经济的高额交易费用 | 第47-48页 |
第6章 近十年来乡镇财政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破解 | 第48-57页 |
6.1 破解制度因素的限定 | 第48-51页 |
6.1.1 完善行政体制改革 | 第48-50页 |
6.1.2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 | 第50-51页 |
6.2 消除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固化 | 第51-53页 |
6.2.1 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 第51页 |
6.2.2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第51-52页 |
6.2.3 深入剖析既得利益集团 | 第52-53页 |
6.3 破解非正式制度的强化作用 | 第53-57页 |
6.3.1 培育新型行政文化 | 第53-54页 |
6.3.2 创新机制弱化自我强化力量 | 第54-55页 |
6.3.3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 | 第55页 |
6.3.4 整合制度变迁模式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