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引言 | 第10-17页 |
1.1 概念界定 | 第10页 |
1.2 选题背景及调研意义 | 第10-12页 |
1.2.1 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1.2.2 调研意义 | 第12页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2-14页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第12-13页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4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4-16页 |
1.4.1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财产保险欺诈概述 | 第17-25页 |
2.1 财产保险欺诈的含义 | 第17页 |
2.2 财产保险欺诈的特点 | 第17-18页 |
2.2.1 专业性群体和标准化操作 | 第17页 |
2.2.2 手段智能和隐蔽性更强 | 第17-18页 |
2.2.3 数量持续增长涉及范围广 | 第18页 |
2.3 财产保险常见欺诈的类型 | 第18-21页 |
2.4 财产保险欺诈危害 | 第21-25页 |
2.4.1 社会层面:引发不良的社会风气、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秩序 | 第21-22页 |
2.4.2 行业层面:影响行业健康发展 | 第22-24页 |
2.4.3 公司层面:加大了保险公司经营风险 | 第24页 |
2.4.4 个人层面:严重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 | 第24-25页 |
3 河北省财产保险反欺诈基本情况 | 第25-33页 |
3.1 河北省财产保险反欺诈调研过程 | 第25页 |
3.2 河北财产保险市场及欺诈基本情况 | 第25-27页 |
3.3 河北省财产保险欺诈成因 | 第27页 |
3.4 河北省财产保险反欺诈做法及成效 | 第27-33页 |
3.4.1 京津冀三地共同推动保险反欺诈工作一体化 | 第28页 |
3.4.2 保监局牵头加快建立保险反欺诈信息平台 | 第28-29页 |
3.4.3 保监局整合各方力量成立大数据分析研究小组 | 第29页 |
3.4.4 建立财产保险反欺诈防范体系 | 第29-30页 |
3.4.5 建立保险反欺诈工作小组 | 第30页 |
3.4.6 建立双人查勘制度,提高第一现场到达率 | 第30-31页 |
3.4.7 建立内部人员奖惩制度 | 第31页 |
3.4.8 运用先进技术排查可疑案件 | 第31-33页 |
4 河北省财产保险反欺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第33-38页 |
4.1 监管层面存在的问题 | 第33-34页 |
4.1.1 法律法规不完善、惩治力度较小 | 第33页 |
4.1.2 监管部门、各个机构及保险公司合作机制不完善 | 第33-34页 |
4.1.3 反欺诈数据尚未实现全面共享,起到作用有限 | 第34页 |
4.2 保险行业进行反欺诈工作存在的问题 | 第34-35页 |
4.2.1 宣传力度较小 | 第34页 |
4.2.2 缺乏保险行业的信息共享和欺诈案件的分类标准 | 第34-35页 |
4.3 保险公司反欺诈存在问题及不足 | 第35-38页 |
4.3.1 承保端对保险标的欺诈风险审查不严格 | 第35-36页 |
4.3.2 对于小额疑似欺诈案件工作小组发挥作用有限 | 第36-37页 |
4.3.3 理赔时对欺诈因子识别手段较少 | 第37页 |
4.3.4 基层职能部门缺乏办案动力,保险反欺诈工作受阻 | 第37页 |
4.3.5 员工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 第37-38页 |
5 提升河北省财产保险反欺诈能力的相关措施 | 第38-43页 |
5.1 河北省保险监管部门着手建立完善的反欺诈体系 | 第38-39页 |
5.1.1 在已有的保险反欺诈法规下相关部门制定完善的实施细则 | 第38页 |
5.1.2 政府及行业加强宣传保险欺诈的危害以及反欺诈的方法 | 第38-39页 |
5.1.3 在已有的研判组基础上,建立重大疑难案件调查组 | 第39页 |
5.2 保险行业建立欺诈风险识别体系 | 第39-40页 |
5.3 保险公司反欺诈具体措施 | 第40-43页 |
5.3.1 保险公司加大承保入口欺诈风险管控 | 第40页 |
5.3.2 加快建设完善的理赔制度 | 第40-41页 |
5.3.3 实现多维度数据收集分析工作 | 第41-42页 |
5.3.4 根据保监会下发的反保险欺诈指引,保险公司建立反欺诈防范体系 | 第42-43页 |
结束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