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城市与市政经济论文--世界各国城市市政经济概况论文--中国论文--城镇形成与发展论文

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前言第9-17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9-11页
        1.1.1 研究背景第9-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4页
        1.2.1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1-14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第14页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第14-17页
        1.3.1 研究内容第14-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页
        1.3.3 技术路线第15-17页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第17-21页
    2.1 城镇化第17页
    2.2 新型城镇化第17-18页
    2.3 相关理论模型第18-21页
        2.3.1 协同学理论第18-19页
        2.3.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同机制第19-20页
        2.3.3 耦合协调模型第20页
        2.3.4 灰色关联模型第20-21页
第3章 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第21-28页
    3.1 构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指标体系第21-23页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第21-22页
        3.1.2 指标体系构建过程第22-23页
    3.2 评价模型选择及构建第23-25页
        3.2.1 评价模型的选择第23-24页
        3.2.2 构建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协调模型第24-25页
    3.3 评价步骤第25-27页
        3.3.1 数据标准化及指标权重确定第25-27页
        3.3.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第27页
    3.4 本章小结第27-28页
第4章 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时空耦合分析第28-35页
    4.1 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第28-32页
    4.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空间耦合协调分析第32-33页
    4.3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水平时间演化分析第33-34页
    4.4 本章小结第34-35页
第5章 耦合协调结果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第35-38页
    5.1 模型选择与构建第35-36页
        5.1.1 模型选择第35页
        5.1.2 模型构建第35-36页
    5.2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系统内部影响因子分析第36-37页
        5.2.1 城镇化系统灰色关联度分析第36-37页
        5.2.2 经济发展系统灰色关联分析第37页
    5.3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6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第38-42页
    6.1 结论第38页
    6.2 政策建议第38-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第45-47页
致谢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科技信息扩散模式、吸纳效率及动态匹配机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一带一路”战略的郑州市物流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