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0-20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8页 |
1.2.1 科技信息扩散模式研究 | 第11-14页 |
1.2.2 科技信息吸纳的影响因素和效率测算 | 第14-16页 |
1.2.3 科技信息扩散-吸纳系统及运行机制研究 | 第16-18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8-19页 |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9-20页 |
第2章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3页 |
2.1 科技信息扩散和吸纳概念 | 第20页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22页 |
2.2.1 技术创新扩散理论 | 第20-21页 |
2.2.2 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 | 第21页 |
2.2.3 区域经济理论 | 第21-22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3章 科技信息扩散与吸纳的利益均衡分析 | 第23-37页 |
3.1 科技信息扩散-吸纳的发展现状 | 第23-24页 |
3.2 科技信息扩散-吸纳主体联结 | 第24-25页 |
3.3 科技信息扩散主体的利益均衡分析 | 第25-27页 |
3.3.1 科技信息扩散主体风险收益分析 | 第25-26页 |
3.3.2 科技信息吸纳主体风险收益分析 | 第26-27页 |
3.4 科技信息扩散-吸纳利益的演化博弈分析 | 第27-34页 |
3.4.1 有限理性条件下演化博弈模型建立 | 第28-30页 |
3.4.2 演化稳定策略分析 | 第30-34页 |
3.5 基于利益均衡视角的扩散模式分析 | 第34-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4章 科技信息扩散-吸纳效率测算及分析 | 第37-52页 |
4.1 科技信息扩散-吸纳过程分析 | 第37页 |
4.2 两阶段DEA模型方法介绍 | 第37-42页 |
4.2.1 传统DEA模型 | 第37-39页 |
4.2.2 改进的两阶段DEA模型 | 第39-42页 |
4.3 指标体系构建及数据来源 | 第42-44页 |
4.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42-43页 |
4.3.2 构筑指标体系 | 第43页 |
4.3.3 数据收集及说明 | 第43-44页 |
4.4 模型测算及结果分析 | 第44-49页 |
4.4.1 模型计算流程 | 第44-46页 |
4.4.2 模型测算结果 | 第46-49页 |
4.5 基于波士顿矩阵模型探究区域吸纳水平及问题 | 第49-51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科技信息扩散-吸纳的动态匹配机制分析 | 第52-67页 |
5.1 科技信息研发投入、科技信息成果与区域经济的动态机制分析 | 第52-54页 |
5.1.1 科技信息研发投入与科技信息成果动态机制 | 第52页 |
5.1.2 科技信息成果与区域经济的动态机制 | 第52-53页 |
5.1.3 区域经济与科技信息研发投入的动态机制 | 第53页 |
5.1.4 区域经济与科技信息追加投入的动态机制 | 第53-54页 |
5.2 研究假设与变量设置 | 第54-56页 |
5.2.1 研究假设 | 第54-55页 |
5.2.2 变量设置 | 第55-56页 |
5.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结果-正向促进 | 第56-58页 |
5.4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过程及结果-反向支撑 | 第58-61页 |
5.5 科技信息扩散吸纳动态匹配优化机制 | 第61-66页 |
5.5.1 协同发展机制 | 第62-63页 |
5.5.2 动态激励机制 | 第63页 |
5.5.3 利益联结分配机制 | 第63-64页 |
5.5.4 宏观调控机制 | 第64页 |
5.5.5 市场引导机制 | 第64-65页 |
5.5.6 人才流动共享机制 | 第65-66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7-69页 |
6.1 论文结论 | 第67-68页 |
6.2 论文不足与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附录 | 第74-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