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1.1 引言 | 第11页 |
1.2 半导体氧化物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1 半导体氧化物的定义和分类 | 第11页 |
1.2.2 半导体氧化物的应用 | 第11-13页 |
1.3 气敏传感器的概述 | 第13-16页 |
1.3.1 气敏传感器的定义和分类 | 第13页 |
1.3.2 气敏传感器的性能指标 | 第13-14页 |
1.3.3 传统气敏材料的缺陷 | 第14-15页 |
1.3.4 气敏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1.4 氧化铁气敏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4.1 氧化铁的基本性质 | 第16-17页 |
1.4.2 氧化铁气敏材料的合成方法 | 第17页 |
1.4.3 氧化铁气敏材料的基本气敏机理 | 第17-18页 |
1.5 氧化铁气敏材料的改性 | 第18-20页 |
1.5.1 石墨烯掺杂改性 | 第18-20页 |
1.5.2 半导体氧化物复合 | 第20页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 第20-23页 |
1.6.1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 | 第20-21页 |
1.6.2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1-23页 |
第2章 实验及表征方法 | 第23-27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23-24页 |
2.3 表征方法 | 第24-27页 |
2.3.1 X射线粉末衍射仪(XRD) | 第24页 |
2.3.2 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SEM-EDS) | 第24-25页 |
2.3.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5页 |
2.3.4 NMDOG多功能精密传感器分析测试仪 | 第25-27页 |
第3章 Fe_2O_3气敏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27-39页 |
3.1 引言 | 第27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3.2.1 Fe_2O_3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27-28页 |
3.2.2 溶剂对制备的Fe_2O_3产物形貌的影响 | 第28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28-37页 |
3.3.1 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28-31页 |
3.3.2 气敏性能研究 | 第31-36页 |
3.3.3 气敏机理简述 | 第36-37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第4章 rGO/Fe_2O_3气敏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39-51页 |
4.1 引言 | 第39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39-40页 |
4.2.1 GO的制备方法 | 第39-40页 |
4.2.2 rGO/Fe_2O_3气敏材料的制备 | 第4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0-49页 |
4.3.1 组成和形貌分析 | 第40-44页 |
4.3.2 气敏性能研究 | 第44-48页 |
4.3.3 rGO/Fe_2O_3的气敏机理简述 | 第48-4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5章 CeO_2-Fe_2O_3气敏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的研究 | 第51-61页 |
5.1 引言 | 第51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5.2.1 CeO_2微球的制备方法 | 第51-52页 |
5.2.2 CeO_2-Fe_2O_3气敏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52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0页 |
5.3.1 组成和形貌分析 | 第52-55页 |
5.3.2 气敏性能研究 | 第55-59页 |
5.3.3 CeO_2-Fe_2O_3的气敏机理简述 | 第59-6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1-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