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2页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3.2 研究框架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合同解除的必要性 | 第14-22页 |
2.1 司法实践乱象丛生 | 第14-16页 |
2.1.1 合同解除是否能追究违约责任判决不一 | 第14-15页 |
2.1.2 合同解除是否保护预期利益判决不一 | 第15-16页 |
2.2 合同解除的立法体系存在缺陷 | 第16-18页 |
2.2.1 合同解除不能作为合同终止的下位概念 | 第16-17页 |
2.2.2 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规定不明 | 第17-18页 |
2.3 合同解除的研究方法欠妥 | 第18-22页 |
2.3.1 不区分合同解除对象的研究弊端 | 第18-20页 |
2.3.2 过分关注溯及力的研究误区 | 第20-22页 |
第3章研究合同解除对象应将合意类型化 | 第22-29页 |
3.1 合同解除只与特定条款相关 | 第22-24页 |
3.1.1 国外合同解除的特定条件决定合同解除 | 第22-23页 |
3.1.2 我国合同解除的法律效力排除相关条款 | 第23-24页 |
3.1.3 少数合同解除研究尝试区分合意 | 第24页 |
3.2 确定解除对象以合同合意类型化为基础 | 第24-29页 |
3.2.1 合同合意类型化的可能性论证 | 第25页 |
3.2.2 合同合意类型化的类似性论证 | 第25-27页 |
3.2.3 合同合意类型化的开放性论证 | 第27页 |
3.2.4 合同合意类型化的独立性论证 | 第27-29页 |
第4章合同解除以给付性合意为对象 | 第29-33页 |
4.1 确定合同解除对象应当采用法教义学 | 第29页 |
4.2 以给付性为解除对象的理论论证 | 第29-31页 |
4.2.1 以给付性合意为解除对象符合法律解释规则 | 第29-30页 |
4.2.2 以给付性合意为对象符合请求权基础理论 | 第30-31页 |
4.3 以给付性合意为解除对象的实证分析 | 第31-33页 |
4.3.1 以给付性合意为解除对象契合解除权人的诉讼请求 | 第31-32页 |
4.3.2 以给付性合意为解除对象符合司法实践 | 第32-33页 |
第5章以给付性合意为解除对象的实效分析 | 第33-40页 |
5.1 合同解除不导致原合同关系的消灭 | 第33-34页 |
5.2 合同解除后的恢复原状 | 第34-35页 |
5.3 合同解除后的赔偿损失 | 第35-37页 |
5.4 确立了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效力的二元化 | 第37-40页 |
结论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