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基于BiOCl晶面的表界面调控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35页
    1.1 光催化技术概述第11-13页
    1.2 光催化基本原理第13-15页
    1.3 光催化材料常用的改性策略第15-31页
        1.3.1 能带调控第16-20页
        1.3.2 形貌调控第20-26页
            1.3.2.1 一维纳米结构第20-22页
            1.3.2.2 晶面调控第22-25页
            1.3.2.3 其他形貌调控第25-26页
        1.3.3 表界面调控第26-31页
            1.3.3.1 金属负载第26-28页
            1.3.3.2 半导体复合第28-30页
            1.3.3.3 表面光敏化和表面复合物策略第30-31页
    1.4 氯氧化铋半导体光催化材料简介第31-33页
    1.5 立题依据与实验构想第33-35页
第二章 实验部分第35-44页
    2.1 主要实验药品和仪器第35-36页
        2.1.1 主要实验试剂第35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35-36页
    2.2 实验内容第36-37页
        2.2.1 BiOCl(001)晶面样品的制备第36-37页
        2.2.2 BiOCl(010)晶面样品的制备第37页
    2.3 光催化剂的物化性质表征和测试条件第37-41页
        2.3.1 晶相结构第37页
        2.3.2 比表面积测定第37页
        2.3.3 形貌第37-38页
        2.3.4 光吸收性能第38页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第38页
        2.3.6 拉曼光谱第38页
        2.3.7 荧光光谱第38页
        2.3.8 傅里叶红外光谱第38页
        2.3.9 总有机碳第38-39页
        2.3.10 电子顺磁共振谱第39页
        2.3.11 Zeta电势测定第39页
        2.3.12 光电化学性能第39-41页
            2.3.12.1 工作电极的制备第39-40页
            2.3.12.2 光电流测定第40页
            2.3.12.3 阻抗测定第40-41页
    2.4 光催化剂活性评价第41-44页
第三章 Bi/BiOCl纳米复合物的原位合成及其光催化性能和机理研究第44-61页
    3.1 引言第44-45页
    3.2 实验部分第45页
        3.2.1 样品制备第45页
        3.2.2 结构测试与表征第45页
        3.2.3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45页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45-60页
        3.3.1 晶相组成第45-48页
        3.3.2 BiOCl及5min-Bi/BiOCl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第48-49页
        3.3.3 Bi原位光还原机理第49-51页
        3.3.4 BiOCl光还原前后的光吸收性能第51-52页
        3.3.5 BiOCl光还原前后的光催化性能第52-54页
        3.3.6 Bi金属对载流子迁移过程的影响第54-56页
        3.3.7 光催化活性物种分析第56-57页
        3.3.8 5min-Bi/BiOCl催化剂的稳定性第57-59页
        3.3.9 5min-Bi/BiOCl的光催化机理探讨第59-60页
    3.4 本章小结第60-61页
第四章 锯齿状同质结BiOCl(001)的构建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第61-78页
    4.1 引言第61-62页
    4.2 实验部分第62页
        4.2.1 样品制备第62页
        4.2.2 结构测试与表征第62页
        4.2.3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62页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62-77页
        4.3.1 T-BiOCl(001)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第62-64页
        4.3.2 T-BiOCl(001)的晶相结构第64-65页
        4.3.3 T-BiOCl(001)的形成机制第65-68页
        4.3.4 BiOCl(001)进行选择性刻蚀前后样品的XPS结果第68-70页
        4.3.5 同质结结构性能表征第70-75页
            4.3.5.1 T-BiOCl(001)的光吸收性能、价带第70-72页
            4.3.5.2 T-BiOCl(001)的荧光性能分析第72-74页
            4.3.5.3 T-BiOCl (001)的光电化学性质第74-75页
        4.3.6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75-77页
    4.4 本章小结第77-78页
第五章 基于晶面控制的BiOCl/2-萘酚的表面复合物构建及其可见光光催化性能研究第78-97页
    5.1 引言第78-79页
    5.2 实验部分第79页
        5.2.1 样品制备第79页
        5.2.2 结构测试与表征第79页
        5.2.3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79页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79-95页
        5.3.1 BiOCl (010)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第80-81页
        5.3.2 晶相结构第81页
        5.3.3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81-85页
        5.3.4 不同晶面的BiOCl对2-NAP的吸附性能第85-87页
        5.3.5 2-NAP和BiOCl的复合物形成第87-91页
            5.3.5.1 表面复合物形成的光学性质变化第87-88页
            5.3.5.2 表面物种的分析第88-89页
            5.3.5.3 Raman分析第89-90页
            5.3.5.4 XPS结果分析第90-91页
        5.3.6 表面复合物的光电流响应第91-92页
        5.3.7 光催化活性物种检测第92-95页
        5.3.8 光催化机理探讨第95页
    5.4 本章小结第95-97页
第六章 原位光生缺陷对BiOCl(010)/表面复合物可见光光催化性能影响的研究—电荷传递过程研究第97-117页
    6.1 引言第97-98页
    6.2 实验部分第98页
        6.2.1 样品制备第98页
        6.2.2 结构测试与表征第98页
        6.2.3 DFT计算第98页
        6.2.4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98页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98-116页
        6.3.1 BiOCl-010的微观形貌与结构第98-99页
        6.3.2 光催化性能评价第99-102页
        6.3.3 光学性质变化第102-103页
        6.3.4 缺陷物种分析第103-105页
        6.3.5 XPS结果分析第105-107页
        6.3.6 量化计算第107-108页
        6.3.7 表面复合物/BiOCl-010电荷传递途径第108页
        6.3.8 缺陷态对载流子迁移过程的影响第108-111页
        6.3.9 光催化反应的中间产物和活性物种的检测第111-116页
        6.3.10 光催化机理探讨第116页
    6.4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结论和展望第117-119页
参考文献第119-137页
致谢第137-138页
个人简历第138-139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9-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见光下电子助剂对Au/TiO2催化氧化CO的作用研究
下一篇:含Zr、Ti等具有光催化活性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OFs)的合成、改性及调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