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2-35页 |
1.1 CO消除的意义与方法 | 第12-14页 |
1.2 Au纳米粒子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4-18页 |
1.2.1 小尺寸效应 | 第14-15页 |
1.2.2 量子尺寸效应 | 第15页 |
1.2.3 表面效应 | 第15页 |
1.2.4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SPR)效应 | 第15-18页 |
1.2.5 荧光特性 | 第18页 |
1.3 影响负载型Au催化剂催化氧化CO的因素 | 第18-26页 |
1.3.1 Au纳米粒子的粒径 | 第18-19页 |
1.3.2 载体的选择 | 第19-20页 |
1.3.3 Au与载体间相互作用力的影响 | 第20-21页 |
1.3.4 Au催化剂制备方法的影响 | 第21-26页 |
1.4 Au的可见光激发电子特性与催化活性 | 第26-29页 |
1.5 纳米Au催化剂上的化学吸附 | 第29-30页 |
1.5.1 CO的化学吸附 | 第29页 |
1.5.2 O_2和H_2的化学吸附 | 第29-30页 |
1.6 TiO_2基光催化氧化CO的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1.7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 第32-35页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第35-46页 |
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5-38页 |
2.1.1 主要实验试剂 | 第35-37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7-38页 |
2.2 实验内容 | 第38-46页 |
2.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38-39页 |
2.2.1.1 不同形貌和晶形TiO_2载体的制备 | 第38页 |
2.2.1.2 负载Au纳米粒子的方式 | 第38-39页 |
2.2.2 催化剂的物性表征 | 第39-44页 |
2.2.2.1 晶相结构(XRD) | 第39页 |
2.2.2.2 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 | 第39页 |
2.2.2.3 共聚焦拉曼光谱(Raman) | 第39-40页 |
2.2.2.4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布(BET) | 第40页 |
2.2.2.5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40页 |
2.2.2.6 透射电镜(TEM) | 第40页 |
2.2.2.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MS) | 第40-41页 |
2.2.2.8 原子力显微镜(AFM) | 第41页 |
2.2.2.9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41页 |
2.2.2.10 反应分子的原位红外光谱(FT-IR) | 第41-42页 |
2.2.2.11 热重-差热分析(TG-DSC) | 第42页 |
2.2.2.12 电子顺磁共振表征(EPR) | 第42页 |
2.2.2.13 全自动化学吸附分析仪 | 第42-43页 |
2.2.2.14 电化学表征 | 第43-44页 |
2.2.3 催化剂性能评价 | 第44-46页 |
第三章 可见光照下Au/TiO_2和Au/Al_2O_3富氢气氛中催化氧化CO的性能比较 | 第46-64页 |
3.1 引言 | 第46-47页 |
3.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63页 |
3.3.1 催化性能 | 第47-48页 |
3.3.2 对反应气的化学吸附差异分析 | 第48-52页 |
3.3.2.1 CO的化学吸附 | 第48-49页 |
3.3.2.2 氧气的化学吸附 | 第49-52页 |
3.3.3 UV-Vis DRS分析 | 第52-53页 |
3.3.4 XPS分析 | 第53-54页 |
3.3.5 讨论 | 第54-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可见光照下PANI对Au/TiO_2在富氢中CO选择性氧化的促进作用 | 第64-85页 |
4.1 引言 | 第64-65页 |
4.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65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5-84页 |
4.3.1 晶相结构和热稳定性分析 | 第65-67页 |
4.3.2 电镜分析 | 第67-68页 |
4.3.3 氮气物理吸附分析 | 第68-69页 |
4.3.4 拉曼光谱分析 | 第69-70页 |
4.3.5 UV-Vis漫反射分析 | 第70-71页 |
4.3.6 催化性能 | 第71-73页 |
4.3.7 机理讨论 | 第73-8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第五章 可见光照下异质结TiO_2-C_3N_4微球载体对Au催化剂在富氢中选择性氧化CO的作用 | 第85-100页 |
5.1 引言 | 第85-8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86-87页 |
5.2.1 样品的制备 | 第86页 |
5.2.2 活化能和反应速率的测试 | 第86-87页 |
5.2.3 体系高电子密度的测试实验 | 第87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87-99页 |
5.3.1 结构与形貌的表征 | 第87-90页 |
5.3.2 光吸收性能表征 | 第90-91页 |
5.3.3 样品的催化活性 | 第91-93页 |
5.3.4 高催化活性的原因探讨 | 第93-9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六章 可见光照下碱土金属氧化物在Au/TiO_2催化氧化CO中的电子助剂作用 | 第100-119页 |
6.1 引言 | 第100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00-101页 |
6.2.1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00-101页 |
6.2.2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方法 | 第101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01-118页 |
6.3.1 催化剂的结构分析 | 第101-106页 |
6.3.2 催化结果 | 第106-107页 |
6.3.3 考察由载体向Au催化剂的电子转移 | 第107-111页 |
6.3.4 在电化学媒介中Au与载体间电子转移的证据 | 第111-112页 |
6.3.5 计算考察碱土金属氧化物作为助剂的起源 | 第112-118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18-119页 |
第七章 可见光下CuO对负载在三维TiO_2微球上Au催化氧化富氢中CO的修饰作用 | 第119-135页 |
7.1 引言 | 第119-120页 |
7.2 催化剂的制备 | 第120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20-134页 |
7.3.1 催化剂的组织结构分析 | 第120-122页 |
7.3.2 SEM,TEM和AFM分析 | 第122-124页 |
7.3.3 光吸收性能分析 | 第124页 |
7.3.4 拉曼光谱分析 | 第124-125页 |
7.3.5 XPS分析 | 第125-127页 |
7.3.6 催化性能 | 第127-128页 |
7.3.7 讨论 | 第128-13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结论 | 第135-137页 |
参考文献 | 第137-156页 |
致谢 | 第156-157页 |
个人简历 | 第157-158页 |
在读期间已发表(待发表)论文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