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刀具、磨料、磨具、夹具、模具和手工具论文--刀具论文--各种材料刀具论文

Si3N4陶瓷刀具切削性能的有限元研究以及切削参数的遗传算法优化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1页
    1.1 研究背景与课题来源第14-16页
        1.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1.2 课题来源第16页
    1.2 有限元仿真技术在陶瓷刀具切削的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1 切削的有限元仿真发展现状第16-17页
        1.2.2 Si_3N_4基陶瓷刀具第17-18页
        1.2.3 有限元分析软件DEFORM的介绍第18页
        1.2.4 陶瓷刀具切削仿真存在的问题第18-19页
    1.3 遗传算法介绍第19页
    1.4 课题的研究内容第19-21页
第二章 切削仿真的关键技术以及实验验证方法第21-33页
    2.1 引言第21页
    2.2 切削加工有限元仿真的关键技术第21-28页
        2.2.1 二维直角正交切削模型第21-22页
        2.2.2 材料的本构关系第22-23页
        2.2.3 网格畸变与网格重划第23-26页
        2.2.4 切屑分离准则第26页
        2.2.5 刀具与切屑的摩擦模型第26页
        2.2.6 切削过程的热传导模型第26-28页
    2.3 刀具磨损模型的关键技术第28-29页
        2.3.1 刀具磨损模型选择第28页
        2.3.2 接触界面各数据的获取第28-29页
        2.3.3 磨损计算公式常数的拟合第29页
    2.4 实验设备与刀具基体材料选择第29-31页
        2.4.1 实验设备介绍第29-31页
        2.4.2 刀具基体材料的选择第31页
    2.5 研究路线第31-32页
    2.6 本章小结第32-33页
第三章 磨损模型的常系数实验推导第33-44页
    3.1 引言第33页
    3.2 Si_3N_4陶瓷刀具切削磨损实验第33-37页
        3.2.1 切削实验的参数第33-34页
        3.2.2 刀具磨损形貌的计算机断层扫描第34-36页
        3.2.3 刀具的磨损量测量第36-37页
    3.3 磨损模型的计算公式第37页
    3.4 Deform-2D有限元软件获取的仿真结果数据第37-40页
        3.4.1 接触表面温度的获取第37-38页
        3.4.2 接触面正应力的获取第38-39页
        3.4.3 切屑与刀具的相对滑移速度的获取第39-40页
    3.5 磨损模型公式常量系数的推导过程第40-41页
    3.6 切削验证实验第41-42页
    3.7 本章小结第42-44页
第四章 Si_3N_4陶瓷刀具切削AISI 4340钢的有限元仿真分析第44-59页
    4.1 前言第44页
    4.2 仿真切削参数的设定第44-45页
    4.3 有限元仿真的网格划分第45-47页
    4.4 不同陶瓷刀具的切削温度的仿真分析第47-48页
    4.5 不同陶瓷刀具切削力的仿真分析第48-51页
    4.6 不同陶瓷刀具的磨损深度的仿真分析第51-57页
    4.7 本章小结第57-59页
第五章 Si_3N_4陶瓷刀具切削AISI 4340钢的实验验证第59-67页
    5.1 引言第59页
    5.2 刀具材料的硬度测试第59-60页
    5.3 仿真与实验的切屑对比第60-61页
    5.4 切削温度的实验验证第61-64页
    5.5 磨损实验验证第64-65页
    5.6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Si_3N_4陶瓷刀具切削参数的遗传算法优化第67-77页
    6.1 引言第67页
    6.2 生产加工切削过程建模第67-69页
    6.3 刀具耐用度公式推导第69-70页
    6.4 遗传算法第70-72页
    6.5 基于遗传算法的切削参数优化第72-75页
    6.6 本章小结第75-77页
结论与展望第77-80页
参考文献第80-84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以及专利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电动增强技术修复重金属Cd(Ⅱ)污染土壤的研究
下一篇:桉木单板/聚氯乙烯(PVC)膜复合材料制备工艺及增强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