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1.1.1 土壤重金属的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1.2 土壤中重金属镉的来源 | 第13页 |
1.1.3 土壤重金属镉的危害 | 第13-14页 |
1.1.4 土壤中重金属镉的赋存形态 | 第14-15页 |
1.1.5 土壤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 第15页 |
1.2 电动修复技术 | 第15-20页 |
1.2.1 电动修复技术原理 | 第16-17页 |
1.2.2 电动修复技术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2.3 电动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 第19-20页 |
1.3 腐殖酸的研究现状 | 第20页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22页 |
2.1.1 仪器设备 | 第22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2页 |
2.2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24-25页 |
2.3.1 清洁土壤样品来源 | 第24页 |
2.3.2 污染土壤制备 | 第24-25页 |
2.3.3 胡敏素的提取 | 第25页 |
2.4 实验装置 | 第25-26页 |
第三章 胡敏素的添加对电动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26-35页 |
3.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2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26-34页 |
3.3.1 胡敏素的加入对电动修复过程的影响 | 第26-28页 |
3.3.2 修复时间对电动力学-胡敏素联合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28-29页 |
3.3.3 电动修复过程中土壤pH值的变化规律 | 第29-31页 |
3.3.4 电动修复过程中后土壤含水率的变化情况 | 第31页 |
3.3.5 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流随时间的变化 | 第31-32页 |
3.3.6 电动修复过程中土壤重金属Cd(Ⅱ)形态的变化规律 | 第32-3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小分子有机酸的添加对电动修复效果的影响 | 第35-46页 |
4.1 研究内容与目的 | 第3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5-3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4.3.1 电动修复过程中电流的变化 | 第37-38页 |
4.3.2 电动修复后土壤pH值的变化 | 第38-40页 |
4.3.3 电动修复中土壤重金属的迁移和分布 | 第40-42页 |
4.3.4 电动修复后弱酸提取态重金属的分布 | 第42-44页 |
4.4 小结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6-47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47-48页 |
研究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