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治思维偏差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9-17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9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三、研究动态 | 第10-1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五、本文创新之处 | 第15-17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法治思维及其偏差的概念界定 | 第17-22页 |
第一节 大学生法治思维的科学内涵 | 第17-19页 |
一、法治思维的提出 | 第17-18页 |
二、法治思维的内容 | 第18页 |
三、大学生法治思维的概念 | 第18-19页 |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思维偏差的界定 | 第19-22页 |
一、法治思维应是合法性思维 | 第19-20页 |
二、法治思维应是公平正义思维 | 第20页 |
三、法治思维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思维 | 第20-21页 |
四、法治思维应是程序思维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大学生法治思维偏差的现状调查 | 第22-30页 |
第一节 法律常识具备,合法性思维欠缺 | 第23-27页 |
第二节 法律工具主义突出,缺乏人本理念 | 第27-28页 |
第三节 程序思维存在偏差,法治实践乏力 | 第28-30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法治思维偏差的原因分析 | 第30-35页 |
第一节 法治教育重视不足,法治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法治教育模式和方法亟待改进 | 第31-32页 |
第三节 人治文化传统及形式法治的长期积淀 | 第32-33页 |
第四节 大学生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 | 第33-35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法治思维教育的途径 | 第35-47页 |
第一节 重视法治教育,完善法治教学资源 | 第35-38页 |
一、注重优质教学资源的引入,增强资源整合力度 | 第35-36页 |
二、重视专业培训和人才引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 第36-37页 |
三、设立相关机构为大学生提供法律援助 | 第37-38页 |
第二节 普及法律知识,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 第38-40页 |
一、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普及法律知识 | 第38页 |
二、注重课程内容更新和理论提升,培育法治认同感 | 第38-39页 |
三、推动延伸教育,深化法治信仰 | 第39-40页 |
第三节 拓宽教育思路,探索多样化的法治教育手段 | 第40-42页 |
一、创新教育载体,扩展渗透力 | 第40-41页 |
二、发挥公众参与作用,培育法律人文主义精神 | 第41页 |
三、开展法治实践活动,强化法治思维能力 | 第41-42页 |
第四节 齐抓共管,营造法治教育环境合力 | 第42-47页 |
一、重视家庭的基础作用 | 第42-43页 |
二、突出学校的关键作用 | 第43-46页 |
三、发挥社会的平台作用 | 第46-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附录一 | 第51-55页 |
附录二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