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页 |
1.2 左乙拉西坦 | 第12-19页 |
1.2.1 左乙拉西坦简介 | 第12-14页 |
1.2.2 左乙拉西坦的合成 | 第14-16页 |
1.2.3 (S)-2-氨基丁酰胺的合成 | 第16-19页 |
1.2.3.1 (S)-2-氨基丁酰胺的化学合成 | 第17-18页 |
1.2.3.2 (S)-2-氨基丁酰胺的生物合成 | 第18-19页 |
1.3 腈化合物与腈转化酶 | 第19-24页 |
1.3.1 酰胺酶 | 第20-22页 |
1.3.1.1 酰胺酶的来源和分类 | 第20-21页 |
1.3.1.2 酰胺酶的催化机理 | 第21-22页 |
1.3.2 酰胺酶在手性合成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0页 |
第二章 检测方法的建立及R-酰胺酶产生菌的筛选 | 第30-42页 |
2.1 引言 | 第30-31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4页 |
2.2.1 化学试剂与主要仪器 | 第31页 |
2.2.2 培养基 | 第31页 |
2.2.3 细胞培养条件 | 第31-32页 |
2.2.4 薄层色谱法的建立 | 第32页 |
2.2.5 柱前非手性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第32-33页 |
2.2.5.1 柱前非手性衍生化反应 | 第32页 |
2.2.5.2 非手性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2页 |
2.2.5.3 非手性衍生化物的稳定性 | 第32-33页 |
2.2.6 柱前手性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第33页 |
2.2.6.1 柱前手性衍生化反应 | 第33页 |
2.2.6.2 手性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3页 |
2.2.6.3 流动相配比的选择 | 第33页 |
2.2.6.4 手性衍生化物的稳定性及两构型峰面积比 | 第33页 |
2.2.7 立体选择性酰胺酶的筛选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0页 |
2.3.1 薄层色谱法的建立 | 第34-35页 |
2.3.2 柱前非手性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第35-37页 |
2.3.2.1 非手性高效液相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35-36页 |
2.3.2.2 非手性衍生化物的稳定性 | 第36-37页 |
2.3.3 柱前手性衍生化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建立 | 第37-39页 |
2.3.3.1 流动相配比的选择 | 第37-38页 |
2.3.3.2 手性衍生化产物的稳定性及两构型峰面积比 | 第38-39页 |
2.3.4 立体选择性酰胺酶的筛选 | 第39-4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第三章 重组酰胺酶Dt-Ami 6 拆分 2-氨基丁酰胺的研究 | 第42-54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3.2.1 菌种 | 第42-43页 |
3.2.2 培养基 | 第43页 |
3.2.3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 | 第43页 |
3.2.4 静息细胞制备 | 第43页 |
3.2.5 静息细胞转化 | 第43-44页 |
3.2.6 分析及计算方法 | 第44-45页 |
3.2.7 酶活定义 | 第4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5-52页 |
3.3.1 温度对酰胺酶活力的影响及温度稳定性 | 第45-46页 |
3.3.2 pH的影响 | 第46-47页 |
3.3.3 金属离子的影响 | 第47-48页 |
3.3.4 两相体系的影响 | 第48-49页 |
3.3.5 有机共溶剂的影响 | 第49-50页 |
3.3.6 不同底物浓度的影响 | 第50-51页 |
3.3.7 重组酰胺酶Dt-Ami 6 立体选择性水解 2-氨基丁酰胺进程 | 第51-5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4页 |
第四章 (S)-2-氨基丁酰胺的分离提取及表征 | 第54-64页 |
4.1 引言 | 第54页 |
4.2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4.2.1 化学试剂及主要仪器 | 第54-55页 |
4.2.2 分析方法 | 第55页 |
4.2.3 (S)-2-氨基丁酰胺转化液预处理 | 第55页 |
4.2.4 (S)-2-氨基丁酰胺的提取 | 第55-56页 |
4.2.4.1 pH对萃取的影响 | 第55页 |
4.2.4.2 温度对萃取的影响 | 第55页 |
4.2.4.3 底物浓度对萃取的影响 | 第55-56页 |
4.2.4.4 萃取次数对萃取的影响 | 第56页 |
4.2.4.5 转化液中(S)-2-氨基丁酰胺的提取 | 第56页 |
4.2.4.6 萃取产物的表征 | 第5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6-62页 |
4.3.1 pH对萃取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2 温度对萃取的影响 | 第57-58页 |
4.3.3 底物浓度对萃取的影响 | 第58页 |
4.3.4 萃取次数对萃取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5 转化液中(S)-2-氨基丁酰胺的提取 | 第59-60页 |
4.3.6 萃取产物的表征 | 第60-62页 |
4.3.6.1 红外光谱 | 第60-61页 |
4.3.6.2 质谱 | 第61页 |
4.3.6.3 核磁共振 | 第61-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4-66页 |
5.1 结论 | 第64-65页 |
5.2 展望 | 第65-6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 第66-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