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淡黄叶矮化突变体yld的遗传分析基因定位
致谢 | 第6-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4页 |
1.1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来源 | 第13-17页 |
1.1.1 自然突变 | 第13-14页 |
1.1.2 物理和化学诱变 | 第14-15页 |
1.1.3 生物诱变 | 第15-16页 |
1.1.4 转座子插入突变 | 第16-17页 |
1.1.5 空间诱变 | 第17页 |
1.2 水稻叶色突变体的类型 | 第17页 |
1.3 叶绿素合成及降解机制 | 第17-20页 |
1.3.1 叶绿素的生物合成 | 第18-19页 |
1.3.2 叶绿素的生物降解 | 第19-20页 |
1.4 叶色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 | 第20-23页 |
1.4.1 叶绿素合成相关基因 | 第20页 |
1.4.2 叶绿素降解相关基因 | 第20-21页 |
1.4.3 叶绿体发育和分化相关基因 | 第21-22页 |
1.4.4 调节质-核信号途径的相关基因 | 第22页 |
1.4.5 编码其它类型基因的突变 | 第22-23页 |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4页 |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24-34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4页 |
2.2 常用试剂和仪器 | 第24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24-34页 |
2.3.1 水稻DNA提取 | 第24-25页 |
2.3.2 RNA的提取及反转录 | 第25-26页 |
2.3.3 PCR反应体系 | 第26-27页 |
2.3.4 电泳检测 | 第27-28页 |
2.3.5 图位克隆 | 第28-29页 |
2.3.6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29页 |
2.3.7 yld突变性状遗传分析 | 第29页 |
2.3.8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2.3.9 叶绿体电镜样品的制备与观察 | 第30页 |
2.3.10 农艺性状调查 | 第30页 |
2.3.11 花粉育性调查 | 第30-31页 |
2.3.12 SDS活性和H_2O_2含量测定 | 第31页 |
2.3.13 石蜡切片 | 第31-32页 |
2.3.14 叶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32-3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4-45页 |
3.1 突变体yld的表型及主要农艺性状 | 第34-35页 |
3.2 光合色素含量测定 | 第35-36页 |
3.3 NBT染色和DAB染色观察 | 第36-37页 |
3.4 花粉育性观察 | 第37-38页 |
3.5 突变体yld的电镜观察 | 第38-39页 |
3.6 石蜡切片观察 | 第39-40页 |
3.7 YLD基因定位 | 第40-42页 |
3.8 基因预测分析 | 第42-43页 |
3.9 叶色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3-45页 |
4. 实验结论与讨论 | 第45-47页 |
4.1 实验结论 | 第45-46页 |
4.2 讨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2页 |
附录 | 第52-56页 |
作者简介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