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说明 | 第9-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7页 |
1.1 水稻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 第10-18页 |
1.1.1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及分布 | 第10页 |
1.1.2 纹枯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0-11页 |
1.1.3 水稻纹枯病的危害及特点 | 第11页 |
1.1.4 水稻纹枯病鉴定体系 | 第11-15页 |
1.1.5 水稻纹枯病的抗性遗传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1.6 水稻抗纹枯病育种 | 第16-18页 |
1.2 水稻抗稻瘟病研究进展 | 第18-27页 |
1.2.1 水稻稻瘟病的危害 | 第18-19页 |
1.2.2 稻瘟病病原菌以及侵染机制 | 第19-20页 |
1.2.3 稻瘟病互作系统与抗性分子机制 | 第20-21页 |
1.2.4 稻瘟病抗性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 第21-26页 |
1.2.5 水稻抗稻瘟病育种 | 第26-27页 |
本研究提出的意义 | 第27-29页 |
2、材料方法 | 第29-37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2.2 研究方法 | 第29-37页 |
2.2.1 总体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2.2.2 分子标记检测 | 第30-31页 |
2.2.3 苗期纹枯病抗性接种鉴定 | 第31-32页 |
2.2.4 稻瘟病苗期抗性鉴定 | 第32-33页 |
2.2.5 稻瘟病苗期病圃鉴定 | 第33-34页 |
2.2.6 孕穗期接种鉴定 | 第34-35页 |
2.2.7 病圃穗瘟的调查 | 第35页 |
2.2.8 农艺性状考察 | 第35-36页 |
2.2.9 试验统计方法 | 第36页 |
2.2.10 标记的开发 | 第36-37页 |
3、结果与分析 | 第37-51页 |
3.1 qSB-11~(HJX74)向粳稻转移及抗性效应 | 第37-42页 |
3.1.1 qSB-11~(HJX74)双侧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37页 |
3.1.2 不同回交世代群体中qSB-11~(HJX74)的标记选择效率 | 第37-38页 |
3.1.3 qSB-11~(HJX74)在不同回交世代中的纹枯病抗性效应分析 | 第38-40页 |
3.1.4 带有qSB-11~(HJX74)高世代株系农艺性状表现 | 第40-42页 |
3.2 qSB-11~(YSBR1)向粳稻转移及抗性效应分析 | 第42-45页 |
3.2.1 qSB-11~(YSBR1)双侧多态性分子标记的筛选 | 第42-43页 |
3.2.2 不同回交世代群体中qSB-11~(YSBR1)标记选择效率 | 第43页 |
3.2.3 qSB-11~(YSBR1)在不同回交世代群体中的抗纹枯病效应分析 | 第43-45页 |
3.3 抗稻瘟病基因Pi40及Pigm向粳稻转移及抗性分析 | 第45-51页 |
3.3.1 分子标记多态性分析及Pigm分子标记的开发 | 第45-46页 |
3.3.2 携带Pi40和Pigm的回交株系的稻瘟病抗性分析 | 第46-51页 |
4、小结与讨论 | 第51-54页 |
4.1 粳稻抗纹枯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及种质创制 | 第51-52页 |
4.2 粳稻抗稻瘟病分子育种改良及种质创制 | 第52-53页 |
4.3 粳稻多抗性聚合分子育种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0页 |
附录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