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3页 |
1.1 植物衰老概述 | 第14-17页 |
1.1.1 植物衰老的生理变化特征 | 第14-15页 |
1.1.2 影响植物衰老的因素 | 第15-16页 |
1.1.3 植物衰老假说 | 第16-17页 |
1.2 高温胁迫 | 第17-19页 |
1.2.1 高温胁迫概述 | 第17-18页 |
1.2.2 植物受到高温胁迫生理变化特征 | 第18-19页 |
1.3 细胞色素P450 | 第19-22页 |
1.3.1 细胞色素P450生理生化特征 | 第19-20页 |
1.3.2 CYP450生物学功能 | 第20-22页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第二章 突变体es2的表型及生理分析 | 第23-29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页 |
2.1.1 材料 | 第23页 |
2.1.2 试剂 | 第23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1 实验材料的种植 | 第23-24页 |
2.2.2 突变体es2的表型以及农艺性状考察 | 第24页 |
2.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第24-25页 |
2.2.4 突变体的细胞死亡检测 | 第25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5-28页 |
2.3.1 突变体es2形态特征分析 | 第25-27页 |
2.3.2 野生型与突变体叶绿素含量的差异 | 第27页 |
2.3.3 突变体细胞死亡检测分析 | 第27-28页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ES2基因的图位克隆 | 第29-37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29页 |
3.1.1 材料 | 第29页 |
3.1.2 试剂 | 第29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29-33页 |
3.2.1 DNA提取 | 第29-30页 |
3.2.2 PCR分析 | 第30-31页 |
3.2.3 RNA提取 | 第31页 |
3.2.4 cDNA合成 | 第31-32页 |
3.2.5 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 | 第32-33页 |
3.2.6 ES2基因定位以及候选基因的测序 | 第33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3-36页 |
3.3.1 ES2基因的初定位 | 第33-34页 |
3.3.2 ES2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鉴定 | 第34-36页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36-37页 |
第四章 ES2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7-44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37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37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4.3.1 ES2蛋白结构分析 | 第37-38页 |
4.3.2 ES2蛋白的理化性质分析 | 第38-40页 |
4.3.3 ES2系统进化分析 | 第40-41页 |
4.3.4 基因ES2启动子生物信息分析 | 第41-42页 |
4.3.5 ES2基因组织谱表达分析 | 第42-43页 |
4.4 讨论与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ES2基因功能分析 | 第44-61页 |
5.1 实验材料 | 第44页 |
5.1.1 材料 | 第44页 |
5.1.2 试剂 | 第44页 |
5.2 实验方法 | 第44-52页 |
5.2.1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第44-47页 |
5.2.2 丙二醛MDA含量的测定 | 第47-48页 |
5.2.3 组织染色 | 第48页 |
5.2.4 荧光定量分析 | 第48-49页 |
5.2.5 高温处理野生型与es2突变体 | 第49-50页 |
5.2.6 ES2基因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50-52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52-59页 |
5.3.1 抗氧化酶活性分析 | 第52-53页 |
5.3.2 组织化学分析H_2O_2的积累 | 第53-54页 |
5.3.3 野生型与突变体es2中丙二醛含量差异分析 | 第54-55页 |
5.3.4 野生型与突变体中衰老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第55-56页 |
5.3.5 ES2相关的基因在野生型与突变体es2中差异表达分析 | 第56-57页 |
5.3.6 突变体es2的耐热性分析 | 第57-59页 |
5.3.7 ES2基因的过表达载体构建 | 第59页 |
5.4 讨论与小结 | 第59-61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3页 |
6.1 工作总结 | 第61-62页 |
6.2 展望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