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共产党论文--党的建设论文--思想建设论文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6-12页
中文摘要第12-14页
Abstract第14-15页
导论第16-36页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7-20页
        (一) 选题背景第17-18页
        (二) 选题的理论价值、历史意义和实践价值第18-2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第20-30页
        (一) 国内研究基本现状第20-23页
        (二) 相关研究成果述要第23-27页
        (三) 国外研究状况第27-28页
        (四) 党的法制教育理论研究的不足与趋势第28-30页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30-32页
        (一) 选题的研究思路第30页
        (二) 选题的研究方法第30-32页
    四、研究内容和主要创新点第32-36页
        (一) 研究内容第32-33页
        (二)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33-36页
第一章 法制教育和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界定第36-66页
    一、法制教育的概念界定第36-43页
        (一) 法制教育的涵义第36-42页
        (二) 法制教育的特点第42-43页
    二、法制教育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第43-51页
        (一) 与法学教育、法律教育的区别第43-47页
        (二) 与普法教育、法制宣传教育、法治教育的联系与区别第47-51页
    三、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概念和特点第51-58页
        (一)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概念第51-52页
        (二)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特点第52-55页
        (三) 党内法规教育与党的法制教育的区别和联系第55-58页
    四、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性质和功能第58-66页
        (一) 性质:政治性与科学性的统一第58-61页
        (二)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功能第61-66页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法制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第66-89页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法及其教育的思想第66-70页
        (一) 关于法的起源与历史发展第66-68页
        (二) 法的本质属性的分析第68-69页
        (三) 对法的核心价值目标的分析第69-70页
    二、列宁关于法制教育的思想第70-74页
        (一) 大力进行文化教育是开展法制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第71-72页
        (二) 清除思想障碍要克服小资产阶级的散漫性和宗教偏见的影响第72页
        (三) 重视宪法宣传的重要性第72页
        (四) 国家工作人员必须带头学法守法第72-73页
        (五) 教育群众用法制武器同官僚主义和拖拉作风作斗争第73-74页
    三、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人关于法制教育的思想第74-89页
        (一) 毛泽东关于法制教育的思想第74-76页
        (二) 邓小平的法制教育思想第76-81页
        (三) 江泽民的法制教育思想第81-85页
        (四) 胡锦涛的法制教育思想第85-89页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历史考察第89-120页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法制教育第89-102页
        (一) 土地革命时期党在根据地的法制教育第89-94页
        (二) 抗日战争时期的法制教育第94-99页
        (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经验与启示第99-102页
    二、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法制教育第102-109页
        (一) 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的法制教育第102-105页
        (二) 1957-1978年中国共产党的法制教育第105-106页
        (三) 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教训与启示第106-109页
    三、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发展历程第109-116页
        (一) 普及法律常识阶段(1979-1990年)第110-112页
        (二) 增强法律意识阶段(1991-2000年)第112-114页
        (三) 提高法律素质阶段(2001年-至今)第114-116页
    四、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历史经验第116-120页
        (一) 决策上执政党意志与政府行为的高度契合第116-117页
        (二) 内容上始终突出宪法的核心地位第117-118页
        (三) 实施中坚持群众路线,紧密结合法治实践第118-120页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发展的主要依据第120-155页
    一、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发展的理论依据第120-131页
        (一) 党的依法执政理论第120-124页
        (二) 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第124-126页
        (三) 社会主义法治文明建设理论第126-128页
        (四) 社会主义法制思想灌输论第128-131页
    二、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政策法律依据第131-135页
        (一) 宪法关于开展法制教育的规定第131-132页
        (二) 国家实施法制教育的法理依据第132-133页
        (三) 党的政策关于推进法制教育的要求第133-135页
    三、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发展的现实依据第135-155页
        (一) 现阶段开展法制教育的矛盾分析第135-142页
        (二) 地方公务员法治意识的实证分析第142-150页
        (三) 中国共产党开展法制教育的驱动力第150-155页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主体及客体第155-179页
    一、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主体第155-166页
        (一)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主体的涵义和特点第155-156页
        (二)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主体的种类和类型第156-160页
        (三) 法制教育者的要求和条件第160-165页
        (四)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主体的悖论与改进第165-166页
    二、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客体第166-174页
        (一) 法制教育客体的涵义和特点第166-167页
        (二)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客体的种类和类型第167-171页
        (三) 法制教育客体的差异性和人格因素第171-174页
    三、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界定和互动第174-179页
        (一) 教育学视角上的法制教育主客体关系第174-176页
        (二) 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法制教育主客体关系第176-177页
        (三) 主体间性理论在法制教育中的实践运用第177-179页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第179-202页
    一、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目标第179-187页
        (一) 普及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第180-181页
        (二) 养成法治思维、树立法治理念第181-184页
        (三) 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法律信仰第184-187页
    二、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内容第187-197页
        (一) 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教育第187-193页
        (二)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教育第193-195页
        (三) 弘扬法治精神的教育第195-197页
    三、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内容实践的偏离与完善第197-202页
        (一)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内容实践的偏离第197-199页
        (二) 完善法制教育内容,培养公众学法兴趣第199-202页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方法、形式与载体第202-229页
    一、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方法第202-214页
        (一) 法治习惯早期养成法第203-205页
        (二) 隐形法制宣传教育法第205-208页
        (三) 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法第208-214页
    二、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形式第214-218页
        (一) 党组织的学习传达讨论第215-216页
        (二) 司法部组织的全民普法教育第216页
        (三) 教育部主管的学校法制教育第216-217页
        (四) 执法部门的个案法制教育第217-218页
    三、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载体第218-229页
        (一)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言语载体第219-220页
        (二)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文字载体第220-221页
        (三)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活动载体第221-222页
        (四)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大众传媒载体第222-224页
        (五) 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的文化载体第224-229页
结语 优化社会法治环境,滋养法治精神第229-235页
附录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制教育大事年表(1978-2014)第235-238页
附录2:地方公务员法治意识状况调查问卷第238-240页
参考文献第240-246页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第246-247页
后记第247页

论文共2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国际海底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规制
下一篇:信仰的变异与仪式的彰显--大理喜洲地区本主变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