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宗教论文--对宗教的分析和研究论文

信仰的变异与仪式的彰显--大理喜洲地区本主变迁研究

论文创新点第5-6页
中文摘要第6-8页
Abstract第8-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33页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第二节 研究背景第15-27页
        一、西方经典人类学宗教研究第16-18页
        二、宗教现代化研究第18-22页
        三、大理白族本主研究第22-27页
    第三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方法第27-33页
        一、理论意义第27-28页
        二、现实意义第28-29页
        三、研究方法第29-33页
第二章 田野点概况第33-46页
    第一节 地理位置第34-35页
    第二节 历史建制第35-39页
        一、概况第35-38页
        二、历史上的地方政权第38-39页
        三、边陲文化第39页
    第三节 经济发展第39-42页
        一、概况第39-40页
        二、市场经济发展下的喜洲第40-42页
    第四节 人口民族第42-46页
        一、概况第42-43页
        二、民族意识的发展第43-46页
第三章 喜洲本主信仰概况第46-70页
    第一节 喜洲的本主:村社神第46-55页
        一、历时性维度第47-53页
        二、共时性维度第53-55页
    第二节 喜洲本主传说的基本内涵第55-64页
        一、体现农耕文化第55-57页
        二、蕴含民族历史第57-59页
        三、体现祖先崇拜第59-60页
        四、赞美平民英雄第60-62页
        五、歌颂美好爱情第62-64页
    第三节 喜洲本主信仰的民众基础第64-70页
        一、本主参与者的分类第64-65页
        二、参与动机第65-70页
第四章 市场背景下信仰的变异第70-87页
    第一节 经验理性对超验存在的覆盖:求神信以期信之诚第70-75页
        一、行政推动本主文化事迹的整理第71-72页
        二、宗教精英渴望本主信仰内容的明确化第72-73页
        三、文化精英尝试本主神灵的本土化第73-75页
    第二节 心像对神像的超越:拜神却不知神之名第75-87页
        一、祭祀组织成员的目的性、年轻化趋势增强第76-79页
        二、不同祭祀群体成员的观念比较第79-85页
        三、信众与本主信仰的互动第85-87页
第五章 神灵遗产的世俗化第87-114页
    第一节 本主神祗内涵的动态发展第87-102页
        一、本主神祗的世俗化第88-92页
        二、本主神祗的管辖地域伸缩第92-95页
        三、本主神的内涵简单化、模糊化第95-98页
        四、本主神灵的副祀变化第98-102页
    第二节 新兴的造神运动第102-114页
        一、神灵信仰与政治权力:官方添了个“杨宗保”第102-105页
        二、本主信仰与民族意识:一大一小两本主第105-109页
        三、本主信仰与地方文化:“三灵”意义数更易第109-114页
第六章 圣地的功利性扩散第114-144页
    第一节 喜洲地区29座本主庙第114-128页
        一、本主庙的分布第114-121页
        二、本主庙的基本结构:以周城景帝庙为例第121-124页
        三、本主庙与其他寺庙的关系第124-128页
    第二节 神圣空间的分化与扩张第128-139页
        一、上关三甲:各自立庙第128-132页
        二、桃源:由共庙到独立建庙第132-135页
        三、永兴五邑:一王两寺第135-137页
        四、周城:灵帝庙的搬迁与扩建第137-139页
    第三节 再造传统诸力量第139-144页
        一、行政力量的干预第139-141页
        二、民间精英的推动第141-142页
        三、经济与地缘的共谋第142-144页
第七章 仪式复兴的工具性实践第144-168页
    第一节 本主祭祀活动第144-151页
        一、家祭第144-145页
        二、社祭第145-151页
    第二节 节庆活动的兴盛:两种本主节的田野描述第151-164页
        一、本主巡游仪式第151-161页
        二、本主祭祀仪式第161-164页
    第三节 现代制度的渗透与融合第164-168页
        一、社会传统的表达调整第165-166页
        二、观念的重新建构第166-168页
结论第168-177页
    一、信仰的变异与仪式的彰显第168-173页
    二、民族宗教的自主性发展及对社会变迁的影响第173-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6页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第186-187页
致谢第187-188页

论文共18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共产党法制教育研究
下一篇:城市边缘区风景园林空间特征研究--以武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