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6页 |
目录 | 第6-11页 |
中文摘要 | 第11-13页 |
Abstracts | 第13-16页 |
序言 | 第17-23页 |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7-20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第一章 “区域”生物资源概述 | 第23-33页 |
第一节 “区域”生物资源称谓的厘定 | 第23-25页 |
第二节 典型的“区域”生态系统 | 第25-28页 |
一、热液喷口 | 第25-26页 |
二、冷水珊瑚礁 | 第26-27页 |
三、海山 | 第27页 |
四、其他典型的“区域”生态系统 | 第27-28页 |
第三节 “区域”生物资源的价值 | 第28-31页 |
一、商业价值 | 第28-30页 |
二、科研价值 | 第30页 |
三、生态价值 | 第30-31页 |
第四节 人类活动对“区域”生物资源的损害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制度的局限性及完善的途径 | 第33-64页 |
第一节 “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制度的局限性 | 第33-43页 |
一、《海洋法公约》的局限性 | 第33-40页 |
(一)海洋环境保护 | 第34-36页 |
(二)海洋科学研究 | 第36-38页 |
(三)海洋生物资源养护 | 第38-40页 |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局限性 | 第40-43页 |
(一)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 第41-42页 |
(二)生物遗传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 | 第42-43页 |
第二节 国际社会为管理“区域”生物资源所做的努力 | 第43-55页 |
一、联合国大会 | 第43-49页 |
(一)“非正式协商进程” | 第43-45页 |
(二)“非正式特设工作组” | 第45-49页 |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 第49-51页 |
三、国际海底管理局 | 第51-54页 |
(一)制定“区域”矿产资源探矿和勘探规章 | 第52页 |
(二)法技委发布指导建议 | 第52页 |
(三)召开研讨会 | 第52-53页 |
(四)参与“区域”生物资源调查活动 | 第53-54页 |
四、其他组织及相关机构 | 第54-55页 |
(一)粮农组织 | 第54页 |
(二)联合国大学 | 第54-55页 |
(三)国际大洋中脊协会 | 第55页 |
第三节 完善“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制度的途径选择 | 第55-61页 |
一、修改《海洋法公约》,适用“区域”制度 | 第56页 |
二、修改或新建区域性条约,采用区域性管理机制 | 第56-57页 |
三、适用公海制度 | 第57-58页 |
四、创制一个新的法律规则 | 第58-61页 |
第四节 “区域”生物资源的管理机构 | 第61-64页 |
第三章 “区域”生物资源的获取与惠益分享 | 第64-104页 |
第一节 “区域”生物资源的法律属性 | 第64-77页 |
一、“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属性的争议 | 第64-65页 |
二、“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属性的误区:公海自由原则 | 第65-70页 |
(一)公海自由原则的历史发展 | 第65-67页 |
(二)公海自由原则的内容与限制 | 第67-68页 |
(三)公海自由原则不适用于“区域”生物资源的开发 | 第68-70页 |
三、“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属性的归属: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 第70-77页 |
(一)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历史发展 | 第70-72页 |
(二)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特征 | 第72-74页 |
(三)“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属性应为人类共同继承财产 | 第74-77页 |
第二节 “区域”生物资源的获取制度 | 第77-83页 |
一、“区域”生物资源获取制度的合理借鉴 | 第77-81页 |
(一)单一开发制 | 第78页 |
(二)注册制和执照制 | 第78-79页 |
(三)平行开发制 | 第79-80页 |
(四)联合企业安排 | 第80-81页 |
二、“区域”生物资源获取制度的选择:联合企业安排 | 第81-83页 |
第三节 “区域”生物资源的惠益分享制度 | 第83-104页 |
一、惠益的内涵与外延 | 第83-85页 |
二、“区域”生物资源惠益分享制度的合理借鉴 | 第85-95页 |
(一)“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惠益分享规定 | 第85-87页 |
(二)《生物多样性公约》的惠益分享规定 | 第87-88页 |
(三)《波恩准则》的惠益分享规定 | 第88-89页 |
(四)《名古屋议定书》的惠益分享规定 | 第89-90页 |
(五)《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的惠益分享规定 | 第90-92页 |
(六)生物资源区域立法的惠益分享规定 | 第92-94页 |
(七)生物资源国别立法的惠益分享规定 | 第94-95页 |
三、“区域”生物资源的惠益分享 | 第95-104页 |
(一)“区域”生物资源惠益分享的原则 | 第96-98页 |
(二)“区域”生物资源惠益分享的内容 | 第98-104页 |
第四章 “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 | 第104-143页 |
第一节 “区域”矿产资源开发与“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 | 第104-121页 |
一、“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区域”生物资源造成的损害 | 第104-105页 |
二、规制“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损害的法律框架 | 第105-114页 |
(一)“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中的环境保护规定 | 第105-109页 |
(二)“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中环境保护规则的遵守 | 第109-111页 |
(三)担保国制度 | 第111-114页 |
(四)“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制度中环境保护规则的规制效果评析 | 第114页 |
三、“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环境损害的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 | 第114-121页 |
(一)加强“区域”环境基线研究 | 第115-117页 |
(二)制定新的区域环境管理计划 | 第117-119页 |
(三)着手制定《多金属结核采矿规章》 | 第119-121页 |
第二节 底层捕捞与“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 | 第121-134页 |
一、底层捕捞对“区域”生物资源造成的损害 | 第121-122页 |
二、规制底层捕捞的国际立法 | 第122-126页 |
(一)《公海深海渔业管理准则》 | 第123-125页 |
(二)《港口国措施协定》 | 第125-126页 |
三、区域海洋管理组织规制底层捕捞的立法与措施 | 第126-130页 |
(一)南极海生委 | 第127-128页 |
(二)西北大西洋渔业组织 | 第128页 |
(三)北太平洋渔业委员会 | 第128-129页 |
(四)南太平洋区域渔业管理组织 | 第129-130页 |
四、底层捕捞法律规制的缺陷与完善 | 第130-134页 |
(一)底层捕捞法律规制的缺陷 | 第130-131页 |
(二)底层捕捞法律规制的完善措施 | 第131-134页 |
第三节 海洋科学研究与“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 | 第134-143页 |
一、制定“区域”生物资源海洋科学研究行为守则的缘起 | 第135-137页 |
二、“区域”生物资源海洋科学研究行为守则的管辖范围 | 第137-139页 |
三、“区域”生物资源海洋科学研究行为守则的范例 | 第139-142页 |
(一)《热液喷口行为守则》 | 第139-140页 |
(二)《奥斯巴行为守则》 | 第140-142页 |
四、“区域”生物资源海洋科学研究行为守则的发展趋势 | 第142-143页 |
第五章 中国参与“区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 第143-154页 |
第一节 中国参与“区域”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的现状 | 第143-147页 |
一、中国参与“区域”矿产资源开发的现状 | 第143-145页 |
二、中国参与“区域”生物资源开发的基础 | 第145-146页 |
三、中国在“区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相关法律问题上的表态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中国在“区域”生物资源开发和保护上存在的差距 | 第147-149页 |
一、法律制度层面的差距 | 第147-148页 |
二、技术装备方面的差距 | 第148页 |
三、参与程度的差距 | 第148-149页 |
四、投入上的差距 | 第149页 |
第三节 中国在“区域”生物资源开发与保护上的对策和建议 | 第149-154页 |
一、坚持“区域”生物资源人类共同继承财产的法律属性 | 第149-150页 |
二、积极参与“区域”生物资源法律制度的构建,重视国际合作 | 第150-151页 |
(一)积极参与“区域”生物资源法律规则的制定 | 第150页 |
(二)重视国际合作 | 第150-151页 |
(三)促进发展中国家“区域”生物资源开发能力的提高 | 第151页 |
三、加大对“区域”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力度 | 第151-152页 |
四、加快中国“区域”立法 | 第152页 |
五、重视“区域”生物资源的保护 | 第152-154页 |
结论 | 第154-157页 |
参考文献 | 第157-169页 |
一、中文部分 | 第157-160页 |
(一)著作类 | 第157-158页 |
(二)论文类 | 第158-160页 |
二、英文部分 | 第160-169页 |
(一)著作类 | 第160-161页 |
(二)论文类 | 第161-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169-170页 |
后记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