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1 绪论 | 第10-22页 |
1.1 水动力条件影响藻类生长的作用机理 | 第11-12页 |
1.2 蓝藻及其生理特性 | 第12-19页 |
1.2.1 蓝藻概述 | 第12-13页 |
1.2.2 蓝藻的光合作用 | 第13-15页 |
1.2.3 蓝藻固定无机碳机理 | 第15-17页 |
1.2.4 藻类生理的影响因素 | 第17-19页 |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9-20页 |
1.3.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9页 |
1.3.2 研究的内容 | 第19-20页 |
1.4 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2 培养系统的构建与运行 | 第22-30页 |
2.1 恒化器的构建 | 第23-24页 |
2.2 种源的制备 | 第24-26页 |
2.2.1 藻种及培养基 | 第24-25页 |
2.2.2 藻液的制备 | 第25-26页 |
2.3 转速与紊流耗散率的换算 | 第26-27页 |
2.4 恒化器的运行 | 第27-30页 |
2.4.1 运行工况的选择 | 第27页 |
2.4.2 装置的运行 | 第27-30页 |
3 紊流扰动强度对水华鱼腥藻细胞生理特性的影响 | 第30-50页 |
3.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30页 |
3.1.1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0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3.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30-34页 |
3.2.1 藻细胞数及chla | 第30-31页 |
3.2.2 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测定 | 第31-32页 |
3.2.3 Rubisco及CA活性 | 第32-33页 |
3.2.4 藻细胞尺寸及形态 | 第33-34页 |
3.2.5 P-I曲线的测定 | 第34页 |
3.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4-35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5-48页 |
3.4.1 生物量的变化 | 第35-37页 |
3.4.2 藻细胞光合荧光参数的变化 | 第37-38页 |
3.4.3 P-I曲线(光合放氧曲线)其参数的差异 | 第38-42页 |
3.4.4 紊流扰动对藻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42-47页 |
3.4.5 紊流扰动对Rubisco及CA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4 紊流扰动对水华鱼腥藻光合固碳策略的影响 | 第50-66页 |
4.1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50页 |
4.1.1 供试材料 | 第50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0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50页 |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 第50-54页 |
4.2.1 总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50-51页 |
4.2.2 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51-52页 |
4.2.3 脂质含量的测定 | 第52页 |
4.2.4 胞内总C、N、P含量的测定 | 第52-54页 |
4.3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54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54-62页 |
4.4.1 紊流扰动下水华鱼腥藻细胞C、N、P含量变化 | 第54-58页 |
4.4.2 藻细胞内C/N、N/P比值的变化 | 第58-60页 |
4.4.3 藻细胞大分子物质含量的影响 | 第60-62页 |
4.5 讨论与分析 | 第62-65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6-68页 |
5.1 结论 | 第66-67页 |
5.2 建议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8页 |
附录 | 第78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