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5页 |
英文摘要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9-2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0-18页 |
1.2.1 排水管道系统污水处理效能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排水管道内甲烷和二氧化硫的产生和控制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1.2.3 排水管道内产甲烷和硫化氢模型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2.4 高通量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 第15-17页 |
1.2.5 排水管道内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之间竞争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18-21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18-19页 |
1.3.2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1.3.3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2.1 试验装置搭建与运行 | 第21-22页 |
2.2 试验用水来源与水质 | 第22页 |
2.3 化学测试 | 第22-23页 |
2.3.1 气相色谱仪在气体测试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2.4 高通量测序 | 第23-25页 |
2.5 硫酸盐还原菌对乙酸和丙酸利用能力分析试验 | 第25-29页 |
2.5.1 试验装置搭建与运行 | 第25-26页 |
2.5.2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26-29页 |
3 不同碳硫比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甲烷、硫化氢产量的影响 | 第29-37页 |
3.1 碳硫比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 第29-31页 |
3.2 碳硫比对甲烷和硫化氢产量的影响 | 第31-35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4 不同碳硫比条件下产甲烷菌和硫酸盐还原菌对碳源的竞争 | 第37-53页 |
4.1 不同碳硫比条件下硫酸盐还原菌对乙酸和丙酸的利用 | 第37-46页 |
4.2 不同碳硫比条件下碳的迁移转化 | 第46-52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5 重力流排水管道内甲烷和硫化氢产量模型研究 | 第53-59页 |
5.1 模型建立 | 第53-55页 |
5.2 模型验证 | 第55-57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59-61页 |
6.1 结论 | 第59-60页 |
6.2 建议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3页 |
附录 | 第73页 |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第73页 |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