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9-2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2 剩余污泥概述 | 第10-16页 |
1.2.1 特点及危害 | 第10页 |
1.2.2 主要处理技术 | 第10-12页 |
1.2.3 处理现状及问题 | 第12-16页 |
1.3 城市有机垃圾概述 | 第16-20页 |
1.3.1 产生量 | 第16-17页 |
1.3.2 主要处理技术 | 第17-19页 |
1.3.3 处理现状及问题 | 第19-20页 |
1.4 厌氧消化技术介绍 | 第20-23页 |
1.4.1 技术原理概述 | 第21-22页 |
1.4.2 主要影响因素 | 第22-23页 |
1.5 污泥和城市有机质废弃物联合厌氧消化研究 | 第23-25页 |
1.5.1 联合厌氧消化优势 | 第23-24页 |
1.5.2 污泥和果蔬、园林废弃物联合厌氧消化研究现状 | 第24-25页 |
1.6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5-27页 |
1.6.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5页 |
1.6.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5-27页 |
2 实验装置和分析方法 | 第27-35页 |
2.1 实验原料 | 第27页 |
2.2 实验装置 | 第27-28页 |
2.2.1 厌氧消化装置 | 第27-28页 |
2.2.2 常规仪器及设备 | 第28页 |
2.3 测试分析方法 | 第28-35页 |
2.3.1 常规指标分析测试方法 | 第28-31页 |
2.3.2 三维荧光光谱(3DEEM)特征分析 | 第31-32页 |
2.3.3 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32-35页 |
3 剩余污泥和柑橘渣不同混合比例联合厌氧消化特性研究 | 第35-55页 |
3.1 引言 | 第35页 |
3.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35-36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6-53页 |
3.3.1 不同物料配比对产气性能的影响 | 第36-39页 |
3.3.2 不同物料配比对产气成分的影响 | 第39-40页 |
3.3.3 不同物料配比系统中pH、VFA、COD的变化 | 第40-43页 |
3.3.4 不同物料配比系统中氨氮的变化 | 第43-44页 |
3.3.5 不同物料配比系统中VS的变化 | 第44-45页 |
3.3.6 污泥脱水性能的变化 | 第45-46页 |
3.3.7 消化液三维荧光特性 | 第46-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4 剩余污泥和园林垃圾不同混合比例联合厌氧消化特性研究 | 第55-75页 |
4.1 引言 | 第55页 |
4.2 实验设计与方法 | 第55-5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6-71页 |
4.3.1 不同物料配比对产气性能的影响 | 第56-59页 |
4.3.2 不同物料配比对产气成分的影响 | 第59-61页 |
4.3.3 消化过程中沼液pH、VFA的变化 | 第61-63页 |
4.3.4 不同物料配比对VFA成分的影响 | 第63-65页 |
4.3.5 消化过程中沼液COD、氨氮的变化 | 第65-67页 |
4.3.6 消化前后VS的变化 | 第67-68页 |
4.3.7 污泥脱水性能的变化 | 第68-69页 |
4.3.8 消化液三维荧光特性 | 第69-71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1-75页 |
5 消化系统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分析 | 第75-91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16SrDNA扩增子测序技术 | 第75-77页 |
5.2.1 总DNA的提取和检测 | 第75-77页 |
5.2.2 样品的PCR扩增 | 第77页 |
5.3 16SrDNA测序 | 第77-90页 |
5.3.1 样品细菌多样性分析 | 第78-85页 |
5.3.2 产甲烷菌群落结构组分分析 | 第85-9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6 结论与建议 | 第91-93页 |
6.1 结论 | 第91-92页 |
6.2 建议 | 第92-93页 |
致谢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1页 |
附录 | 第101页 |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01页 |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相关科研项目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