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1.4 创新之处 | 第17-19页 |
第2章 宪法监督的理论概述 | 第19-27页 |
2.1 宪法监督的概念和要素分析 | 第19-22页 |
2.1.1 宪法监督的概念定义 | 第19-20页 |
2.1.2 宪法监督的主体分析 | 第20-22页 |
2.1.3 宪法监督的客体分析 | 第22页 |
2.2 宪法监督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22-24页 |
2.2.1 宪法监督与宪法实施 | 第23页 |
2.2.2 宪法监督与宪法保障 | 第23页 |
2.2.3 宪法监督与违宪审查 | 第23-24页 |
2.2.4 宪法监督与宪法诉讼 | 第24页 |
2.3 宪法监督的价值分析 | 第24-26页 |
2.3.1 宪法监督的外在表现价值 | 第24-25页 |
2.3.2 宪法监督的内在追求价值 | 第25-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3章 西方典型宪法监督制度分析 | 第27-35页 |
3.1 普通法院宪法监督制度分析 | 第27-30页 |
3.1.1 普通法院宪法监督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因素 | 第27-28页 |
3.1.2 普通法院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 | 第28-29页 |
3.1.3 普通法院宪法监督制度的优缺点 | 第29-30页 |
3.2 专门机关宪法监督制度分析 | 第30-32页 |
3.2.1 专门机关宪法监督制度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因素 | 第30-31页 |
3.2.2 专门机关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 | 第31页 |
3.2.3 专门机关宪法监督制度的优缺点 | 第31-32页 |
3.3 立法机关宪法监督制度分析 | 第32-33页 |
3.3.1 立法机关宪法监督制度的概况 | 第32页 |
3.3.2 立法机关宪法监督制度的特点 | 第32-33页 |
3.3.3 立法机关宪法监督制度的优缺点 | 第33页 |
3.4 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 第33-34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4章 我国宪法监督的历史演变、存在问题和原因分析 | 第35-41页 |
4.1 我国宪法监督的历史演变 | 第35-38页 |
4.1.1 我国宪法监督的发展历史回顾 | 第35-36页 |
4.1.2 我国宪法监督的现状 | 第36-38页 |
4.2 我国宪法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8-40页 |
4.2.1 宪法监督存在的问题 | 第38-39页 |
4.2.2 存在问题的深层原因解析 | 第39-4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我国宪法监督制度的完善 | 第41-49页 |
5.1 学术界关于宪法监督制度的主要主张 | 第41-42页 |
5.1.1 实行司法机关监督制度 | 第41页 |
5.1.2 实行宪法法院监督制度 | 第41页 |
5.1.3 实行复合监督制度 | 第41-42页 |
5.1.4 实行宪法委员会或宪法监督委员会监督制度 | 第42页 |
5.2 我国宪法监督学术观点的反思 | 第42-45页 |
5.2.1 司法机关宪法监督制度不适合我国国情 | 第42-43页 |
5.2.2 专门机关宪法监督制度不适用于我国 | 第43-44页 |
5.2.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下设宪法委员会的选择 | 第44-45页 |
5.3 宪法委员会的具体制度设计 | 第45-48页 |
5.3.1 宪法委员会的地位 | 第45-46页 |
5.3.2 宪法委员会的组成 | 第46页 |
5.3.3 宪法委员会的监督客体 | 第46-47页 |
5.3.4 宪法委员会的审查方式 | 第47页 |
5.3.5 宪法委员会的审查程序 | 第47-48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结论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5-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