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引言 | 第9-20页 |
|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9-12页 |
| 1、问题提出 | 第9-10页 |
| 2、研究意义 | 第10-12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 1、境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2、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3、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研究 | 第15-16页 |
| 4、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1、研究思路 | 第17页 |
| 2、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四)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 1、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 2、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20页 |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探究概述 | 第20-28页 |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 1.核心素养 | 第20-21页 |
| 2.学科素养 | 第21页 |
| 3.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 第21页 |
| 4.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 | 第21页 |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特征 | 第21-23页 |
| 1.导向性 | 第21-22页 |
| 2.主题性 | 第22页 |
| 3.融合性 | 第22-23页 |
| 4.现实性 | 第23页 |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和思想资源 | 第23-26页 |
| 1.理论依据 | 第23-25页 |
| 2.思想资源 | 第25-26页 |
| (1)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思想资源的借鉴 | 第25页 |
| (2)西方文化中有关思想资源的发掘 | 第25-26页 |
|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研究价值 | 第26-28页 |
| 1.弥补了学科课程内容的不足 | 第26页 |
| 2.实现了课程活动方式多元化 | 第26-27页 |
| 3.促进了学生优良品质的形成 | 第27页 |
| 4.激发了学生创造才能的发展 | 第27-28页 |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 (一)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现状 | 第28-29页 |
| (二)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29-30页 |
| 1.在学科教学中对基本原理的实践应用重视不够 | 第29页 |
| 2.教学评价追求知识目标而缺乏“真实性”学力的养成 | 第29-30页 |
| 3.教师对建设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认识不到位 | 第30页 |
| (三)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0-32页 |
| 1.片面将应试能力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 | 第30-31页 |
| 2.教师自身知识更新、素质提升面临着诸多挑战 | 第31页 |
| 3.学生个体差异对活动型学科课程存在的不适应 | 第31-32页 |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对策 | 第32-41页 |
|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目标 | 第32-34页 |
| 1.高质量的活动型学科课程总体建设目标 | 第32页 |
| 2.教师在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中的发展目标 | 第32-33页 |
| 3.高中生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目标 | 第33-34页 |
|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的途径 | 第34-37页 |
| 1.充分依托和挖掘教材内容 | 第34页 |
| 2.巧用时事素材和典型案例 | 第34-35页 |
| 3.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 第35-36页 |
| 4.精心组织学生社会实践活动 | 第36-37页 |
|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实施 | 第37-38页 |
| 1.教师从备三维目标向备四个核心素养转变 | 第37页 |
| 2.课堂从讲授型向活动型转变 | 第37-38页 |
| 3.学生从掌握知识体系向树立信仰体系转变 | 第38页 |
| (四)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评价 | 第38-41页 |
| 1.培养学科知识的理解力 | 第38-39页 |
| 2.增强学科知识的应用力 | 第39页 |
| 3.提升学业质量标准的可测力 | 第39-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7页 |
| 附录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建设教师问卷 | 第47-50页 |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