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表板横梁轻量化及模态特性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3页 |
1.1.1 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目标 | 第12页 |
1.1.3 研究的重点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1 仪表板横梁轻量化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仪表板横梁模态特性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1.3.1 关键问题及解决方法 | 第15-17页 |
1.3.2 正文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第二章 有限元模型建立与仿真 | 第18-37页 |
2.1 仪表板横梁三维模型和技术规范 | 第18-22页 |
2.1.1 三维模型 | 第18-20页 |
2.1.2 规范与准则 | 第20-21页 |
2.1.3 评价指标 | 第21-22页 |
2.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22-26页 |
2.2.1 模型计算网格划分 | 第22-23页 |
2.2.2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23-25页 |
2.2.3 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 | 第25-26页 |
2.3 仪表板横梁的模态特性实验 | 第26-29页 |
2.3.1 实验方法 | 第26-27页 |
2.3.2 实验结果与置信度判断 | 第27-29页 |
2.4 针对评价指标的有限元仿真 | 第29-36页 |
2.4.1 转向柱支架静刚度仿真 | 第29-32页 |
2.4.2 模态特性仿真 | 第32-33页 |
2.4.3 碰撞特性仿真 | 第33-36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6-37页 |
第三章 仪表板横梁总成的轻量化设计 | 第37-69页 |
3.1 轻量化优化策略 | 第37-40页 |
3.1.1 优化方法 | 第37-38页 |
3.1.2 优化流程 | 第38-40页 |
3.1.3 确定优化策略 | 第40页 |
3.2 基于参数化设计的横梁主管壁厚优化 | 第40-46页 |
3.2.1 利用TRB替代原等厚度管 | 第40-42页 |
3.2.2 基于壁厚参数化设计方法 | 第42-43页 |
3.2.3 优化过程及结果 | 第43-46页 |
3.3 利用模态灵敏度对支架的优化设计 | 第46-60页 |
3.3.1 模态灵敏度分析方法 | 第47-49页 |
3.3.2 有限差分法计算横梁支架模态灵敏度 | 第49-51页 |
3.3.3 伴随变量法计算横梁支架模态灵敏度 | 第51-55页 |
3.3.4 克里格近似模型和拉丁超立方试验设计 | 第55-58页 |
3.3.5 通过多目标遗传算法求最优解 | 第58-59页 |
3.3.6 确定支架优化方案 | 第59-60页 |
3.4 焊缝与紧固标准件优化 | 第60-64页 |
3.4.1 焊缝优化 | 第60-62页 |
3.4.2 紧固标准件优化 | 第62-64页 |
3.5 优化结果汇总及优化模型仿真验证 | 第64-67页 |
3.5.1 优化模型的仿真试验 | 第64-67页 |
3.5.2 优化结果汇总 | 第67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四章 仪表板横梁的模态特性研究 | 第69-77页 |
4.1 支架结构的模态因子分析 | 第69-73页 |
4.1.1 各支架的质量-模态因子分布 | 第69-71页 |
4.1.2 模态因子的影响因素 | 第71-73页 |
4.2 预应力对横梁模态的影响 | 第73-76页 |
4.2.1 带预应力的模态仿真分析 | 第73-74页 |
4.2.2 预应力模态理论分析 | 第74-76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7-79页 |
5.1 总结 | 第77-78页 |
5.2 创新点 | 第78页 |
5.3 展望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