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3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 | 第9页 |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 | 第9-10页 |
三、“互联网+”时代的挑战 | 第10页 |
四、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 | 第10-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9页 |
一、国外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二、国内文献综述 | 第13-18页 |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8-19页 |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一、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0页 |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 第20-23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第二章 就业能力的心理—社会模型分析 | 第23-32页 |
一、就业能力的基础 | 第23-25页 |
二、就业能力的维度 | 第25-29页 |
三、就业能力及其维度之间的关系 | 第29-32页 |
第三章 基于心理-社会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设计 | 第32-37页 |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一、研究假设 | 第32页 |
二、研究对象 | 第32-33页 |
第二节 研究工具与统计处理 | 第33-37页 |
一、研究工具 | 第33-36页 |
二、统计处理 | 第36-37页 |
第四章 基于心理—社会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7-66页 |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第37-52页 |
一、大学生职业认同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37-41页 |
二、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1-45页 |
三、大学生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45-52页 |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2-54页 |
一、大学生适应性与职业认同的相关分析 | 第52页 |
二、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职业认同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2-53页 |
三、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适应性之间的相关分析 | 第53-54页 |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54-62页 |
一、大学生适应性各维度对职业认同及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第54-57页 |
二、大学生人力与社会资本各维度对职业认同及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第57-60页 |
三、大学生人力与社会资本各维度对适应性及各维度的回归分析 | 第60-62页 |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 | 第62-66页 |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情况分析 | 第62-63页 |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各维度在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 第63-64页 |
三、大学生职业认同、适应性和人力资本的关系特点 | 第64-65页 |
三、假设检验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基于心理-社会模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 第66-72页 |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 | 第66-67页 |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 | 第66页 |
二、加强专业实践活动和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 | 第66-67页 |
三、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提高职业准备积极性 | 第67页 |
第二节 大学生适应性的培养 | 第67-69页 |
一、调整就业心态,提高主动适应水平 | 第68页 |
二、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增强应对适应水平 | 第68-69页 |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适应性水平 | 第69页 |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和人力资本的培养 | 第69-72页 |
一、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促进人力资本的多元化 | 第69-70页 |
二、扩大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积累 | 第70-72页 |
总结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8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8-79页 |
附录 | 第79-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