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学校管理论文

基于心理—社会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天津某高校为例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23页
    第一节 研究背景第9-11页
        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第9页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的兴起第9-10页
        三、“互联网+”时代的挑战第10页
        四、当今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第10-11页
    第二节 文献综述第11-19页
        一、国外文献综述第11-13页
        二、国内文献综述第13-18页
        三、国内外研究简评第18-19页
    第三节 概念界定与研究思路第19-20页
        一、概念界定第19-20页
        二、研究思路第20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第20-23页
        一、研究方法第20-21页
        二、研究意义第21-23页
第二章 就业能力的心理—社会模型分析第23-32页
    一、就业能力的基础第23-25页
    二、就业能力的维度第25-29页
    三、就业能力及其维度之间的关系第29-32页
第三章 基于心理-社会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调查问卷设计第32-37页
    第一节 研究假设与研究对象第32-33页
        一、研究假设第32页
        二、研究对象第32-33页
    第二节 研究工具与统计处理第33-37页
        一、研究工具第33-36页
        二、统计处理第36-37页
第四章 基于心理—社会模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第37-66页
    第一节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第37-52页
        一、大学生职业认同调查结果与分析第37-41页
        二、大学生适应性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1-45页
        三、大学生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调查结果与分析第45-52页
    第二节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第52-54页
        一、大学生适应性与职业认同的相关分析第52页
        二、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职业认同之间的相关分析第52-53页
        三、大学生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与适应性之间的相关分析第53-54页
    第三节 大学生就业能力及其各维度之间的回归分析第54-62页
        一、大学生适应性各维度对职业认同及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第54-57页
        二、大学生人力与社会资本各维度对职业认同及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第57-60页
        三、大学生人力与社会资本各维度对适应性及各维度的回归分析第60-62页
    第四节 讨论与分析第62-66页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整体情况分析第62-63页
        二、大学生就业能力各维度在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第63-64页
        三、大学生职业认同、适应性和人力资本的关系特点第64-65页
        三、假设检验小结第65-66页
第五章 基于心理-社会模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第66-72页
    第一节 大学生职业认同的培养第66-67页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职业认知第66页
        二、加强专业实践活动和实习,增强学生的职业情感第66-67页
        三、建立全程化的职业指导体系,提高职业准备积极性第67页
    第二节 大学生适应性的培养第67-69页
        一、调整就业心态,提高主动适应水平第68页
        二、明确职业生涯目标,增强应对适应水平第68-69页
        三、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适应性水平第69页
    第三节 大学生社会和人力资本的培养第69-72页
        一、不断积累人力资本,促进人力资本的多元化第69-70页
        二、扩大社会网络,增加社会资本积累第70-72页
总结第72-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8-79页
附录第79-84页
致谢第84-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独立学院教务管理运行机制的研究--以仁爱学院为例
下一篇:基于京津冀一体化的河北省人才资本有效开发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