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人物故事的戏剧重构--以楚汉战争主要人物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1-19页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第11-13页 |
二、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3-17页 |
三、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第17页 |
四、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五、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页 |
六、本文的思路 | 第18-19页 |
第一章 项羽故事的戏剧重构 | 第19-65页 |
第一节 项羽形象的由史到文 | 第19-24页 |
第二节 戏剧对项羽语言的重构 | 第24-35页 |
一、人物语言的重述 | 第24-33页 |
二、项羽语言的嬗变 | 第33-35页 |
第三节 戏剧对项羽心理的重置 | 第35-40页 |
一、人物心理的重置 | 第35-39页 |
二、人物心理的嬗变 | 第39-40页 |
第四节 戏剧对项羽行为的重写 | 第40-57页 |
一、人物行为的重写 | 第41-55页 |
二、人物行为的嬗变 | 第55-57页 |
第五节 戏剧对项羽形象的重塑 | 第57-61页 |
一、人物形象的重塑 | 第57-60页 |
二、人物形象的嬗变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5页 |
第二章 刘邦故事的戏剧重构 | 第65-99页 |
第一节 刘邦形象的由史到文 | 第65-69页 |
第二节 戏剧对刘邦语言的重述 | 第69-82页 |
一、人物语言的重述 | 第69-80页 |
二、刘邦语言的嬗变 | 第80-82页 |
第三节 戏剧对刘邦心理的重置 | 第82-83页 |
一、人物心理的重置 | 第82页 |
二、刘邦心理的嬗变 | 第82-83页 |
第四节 戏剧对刘邦行为的重写 | 第83-92页 |
一、人物行为的重写 | 第83-91页 |
二、刘邦行为的嬗变 | 第91-92页 |
第五节 戏剧对刘邦形象的重塑 | 第92-95页 |
一、人物形象的重塑 | 第93-95页 |
二、刘邦形象的嬗变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9页 |
第三章 萧何故事的戏剧重构 | 第99-113页 |
第一节 萧何形象的由史到文 | 第99-101页 |
第二节 戏剧对萧何语言的重述 | 第101-104页 |
一、人物语言的重述 | 第101-103页 |
二、萧何语言的嬗变 | 第103-104页 |
第三节 戏剧对萧何行为的重写 | 第104-108页 |
一、人物行为的重写 | 第104-107页 |
二、萧何行为的嬗变 | 第107-108页 |
第四节 戏剧对萧何形象的重塑 | 第108-110页 |
一、人物形象的重塑 | 第108-109页 |
二、萧何形象的嬗变 | 第109-110页 |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四章 张良故事的戏剧重构 | 第113-149页 |
第一节 张良形象的由史到文 | 第114-118页 |
第二节 戏剧对张良语言的重述 | 第118-128页 |
一、人物语言的重述 | 第118-126页 |
二、张良语言的嬗变 | 第126-128页 |
第三节 戏剧对张良心理的重置 | 第128-131页 |
一、人物心理的重置 | 第128-130页 |
二、张良心理的嬗变 | 第130-131页 |
第四节 戏剧对张良行为的重写 | 第131-141页 |
一、人物行为的重写 | 第131-139页 |
二、张良行为的嬗变 | 第139-141页 |
第五节 戏剧对张良形象的重塑 | 第141-145页 |
一、人物形象的重塑 | 第141-144页 |
二、张良形象的嬗变 | 第14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145-149页 |
第五章 韩信故事的戏剧重构 | 第149-177页 |
第一节 韩信形象的由史到文 | 第149-154页 |
第二节 戏剧对韩信语言的重述 | 第154-161页 |
一、人物语言的重述 | 第154-160页 |
二、韩信语言的嬗变 | 第160-161页 |
第三节 戏剧对韩信心理的重置 | 第161-163页 |
一、人物心理的重置 | 第161-162页 |
二、韩信心理的嬗变 | 第162-163页 |
第四节 戏剧对韩信行为的重写 | 第163-170页 |
一、人物行为的重写 | 第163-169页 |
二、韩信行为的嬗变 | 第169-170页 |
第五节 戏剧对韩信形象的重塑 | 第170-174页 |
一、人物形象的重塑 | 第171-173页 |
二、韩信形象的嬗变 | 第173-174页 |
本章小结 | 第174-177页 |
第六章 楚汉战争戏剧重构的意义 | 第177-227页 |
第一节 楚汉战争人物的重构缘由 | 第177-196页 |
一、历史重构的文化动因 | 第177-181页 |
二、作者:史家的精英视角与剧作者的大众情怀 | 第181-186页 |
三、读者:精英阶层与大众阶层 | 第186-187页 |
四、作品:讽谏、教育、抒情与审美 | 第187-196页 |
第二节 楚汉战争人物的重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6-215页 |
一、语言:由简洁描述到大段戏文的发展 | 第197-200页 |
二、情节:由纪实为主到虚实相生的发展 | 第200-213页 |
三、人物:由立体化到个性化的发展 | 第213-215页 |
第三节 元明清戏剧重构的意义 | 第215-225页 |
一、使历史人物更具活力 | 第215-216页 |
二、使战争描写更多元化 | 第216-218页 |
三、使文学意识更多向度 | 第218-2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25-227页 |
结语 | 第227-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3页 |
致谢 | 第233-23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2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