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绪论 | 第10-16页 |
一、本选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3-14页 |
四、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6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多元载体的必然性 | 第16-24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多元载体的必要性 | 第16-19页 |
(一)多元载体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 | 第16-18页 |
(二)多元载体是践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选择 | 第18-19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多元载体的可能性 | 第19-21页 |
(一)多元载体自身特征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能 | 第19-20页 |
(二)多元载体自身差异优势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可能 | 第20-21页 |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元载体的现实性 | 第21-24页 |
(一)健全完善法律制度体系 | 第21-22页 |
(二)提供人力物力和财力的物质保障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元载体的主要表现形式 | 第24-34页 |
一、高校教师与学生社团相结合的活载体 | 第24-26页 |
(一)高校教师活化教学方式与内容 | 第24-25页 |
(二)学生社团自我承载理论教育 | 第25-26页 |
二、以报刊和图书为主要凭借的纸载体 | 第26-29页 |
(一)报刊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主要阵地 | 第27-28页 |
(二)图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载体 | 第28-29页 |
三、以广播传播和影视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智媒体 | 第29-31页 |
(一)广播传播是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渠道 | 第29-30页 |
(二)影视作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 | 第30-31页 |
四、手机以及互联网承载的网络载体 | 第31-34页 |
(一)手机载体的新崛起提升了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灵活性 | 第31-32页 |
(二)互联网的产生和广泛应用提升了大众化传播的时效性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元载体的基本特征 | 第34-42页 |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元载体具有生活化特征 | 第34-36页 |
(一)承载内容通俗易懂 | 第34-35页 |
(二)表现形式丰富多样 | 第35-36页 |
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元载体具有微观化特征 | 第36-39页 |
(一)单向被动灌输发展为交互主动接收 | 第37-38页 |
(二)单轮驱动转化为融合互补 | 第38-39页 |
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多元载体具有整体化特征 | 第39-42页 |
(一)依据历史逻辑链条有序推进进程 | 第39-40页 |
(二)按照自身维度呈现体系完备形态 | 第40-42页 |
第四章 多元载体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效性 | 第42-50页 |
一、加强传播者理论技能建设和尊重受众主体分层地位 | 第42-44页 |
(一)提高传播者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和传播技能方式 | 第42-43页 |
(二)尊重受众主体地位和划分受众分层层次 | 第43-44页 |
二、整合多元载体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能 | 第44-47页 |
(一)保持传统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独特优势 | 第45-46页 |
(二)开发网络以及新兴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潜力 | 第46-47页 |
三、提高传播效果与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 | 第47-50页 |
(一)提高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果 | 第47-48页 |
(二)巩固和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安全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7-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