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交通工程与公路运输技术管理论文--交通工程与交通管理论文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网约车出行需求发展趋势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6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10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0-13页
        1.2.1 国内外网约车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10-11页
        1.2.2 国内外系统动力学方法在交通领域的应用现状第11-13页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第13-15页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3-14页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第14-15页
    1.4 论文主要框架第15页
    1.5 本章小结第15-16页
第二章 城市网约车特征及需求分析第16-25页
    2.1 城市网约车的基本概念及特点定位第16-18页
        2.1.1 网约车的基本概念第16页
        2.1.2 网约车的特点及定位第16-18页
    2.2 城市网约车出行需求规模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8-21页
        2.2.1 城市网约车出行与城市经济效益的关系第18页
        2.2.2 城市网约车出行与城市人口规模的关系第18-19页
        2.2.3 城市网约车与城市区域布局的关系第19-20页
        2.2.4 城市网约车与城市环境的关系第20-21页
        2.2.5 城市网约车出行与城市天气的关系第21页
    2.3 城市网约车与其他出行方式的竞争分析第21-24页
    2.4 本章小结第24-25页
第三章 网约车需求量静态模型第25-29页
    3.1 基于城市网约车周转量的需求量确定模型第25-26页
        3.1.1 城市网约车承担的周转量第25-26页
        3.1.2 城市网约车总有效里程第26页
        3.1.3 城市网约车空驶率与保有量第26页
    3.2 模型的修正第26-28页
        3.2.1 城市人口出行时间分布差异第26-27页
        3.2.2 城市网约车行驶车速差异第27页
        3.2.3 城市网约车实际运营弹性比例第27-28页
    3.3 模型的建立第28页
    3.4 本章小结第28-29页
第四章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城市网约车需求动态模型第29-49页
    4.1 系统动力学理论第29-31页
        4.1.1 系统动力学概述第29-30页
        4.1.2 系统动力学模型检验第30-31页
    4.2 系统动力学的实现第31-33页
        4.2.1 DYNAMO语言第31-32页
        4.2.2 Vensim PLE软件简介第32-33页
    4.3 网约车出行系统边界第33-34页
    4.4 网约车系统结构第34-48页
        4.4.1 网约车系统的因果关系第34-35页
        4.4.2 反馈关系分析第35-36页
        4.4.3 网约车系统流图第36-38页
        4.4.4 模型子系统分析第38-46页
        4.4.5 系统动力学模型第46-48页
    4.5 本章小结第48-49页
第五章 实例分析第49-79页
    5.1 北京市现状分析第49-53页
        5.1.1 经济发展第49页
        5.1.2 人口规模第49-50页
        5.1.3 机动车现状第50页
        5.1.4 道路现状第50-52页
        5.1.5 城市轨道交通第52-53页
    5.2 北京市客运系统组成与网约车现状第53-54页
        5.2.1 北京出行方式组成第53页
        5.2.2 北京市网约车运营现状第53-54页
    5.3 北京市主城区现状网约车保有量的确定及预测第54-77页
        5.3.1 基于供需平衡的网约车保有量确定第54-55页
        5.3.2 网约车出行需求规模模型构建与标定第55-62页
        5.3.3 模型有效性检验第62-65页
        5.3.4 网约车出行需求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第65-67页
        5.3.5 政策变量实施效果分析第67-75页
        5.3.6 仿真结果分析第75-77页
    5.4 结论第77-78页
    5.5 本章小结第78-79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79-81页
    6.1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第79-80页
    6.2 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点第80页
    6.3 展望第80-81页
参考文献第81-8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3-84页
致谢第84-85页
附录第85-92页

论文共9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细观结构特征的集料认同特性与混合料抗滑性能表征及控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粒子群算法大跨径上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