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引言 | 第12-18页 |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13-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创新与不足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我国检务公开制度概述 | 第18-24页 |
1.1 我国检务公开的产生 | 第18-19页 |
1.1.1 我国检务公开的正式出现 | 第18-19页 |
1.1.2 基本概念 | 第19页 |
1.2 我国检务公开制度的建设和发展 | 第19-22页 |
1.2.1 初步规划阶段(1998年至1999年) | 第20页 |
1.2.2 探索发展阶段(2000年至2005年) | 第20页 |
1.2.3 全面推进阶段(2006年至今) | 第20-22页 |
1.3 我国检务公开制度的意义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现行检务公开制度的基本架构 | 第24-32页 |
2.1 我国检务公开的主体和对象 | 第24-25页 |
2.1.1 检察系统是检务公开的主体和主导 | 第24页 |
2.1.2 公开对象的特定与不特定 | 第24-25页 |
2.2 我国检务公开范围和主要内容 | 第25-27页 |
2.2.1 检察案件信息 | 第25-26页 |
2.2.2 检察政务信息 | 第26页 |
2.2.3 检察队伍信息 | 第26页 |
2.2.4 公开内容的例外 | 第26-27页 |
2.3 我国检务公开的基本方式 | 第27-30页 |
2.3.1 向不特定公众的公开的方式 | 第27-28页 |
2.3.2 向特定受众公开的方式 | 第28-30页 |
2.4 我国检务公开的立法方式 | 第30-32页 |
第三章 我国检务公开制度执行现状 | 第32-40页 |
3.1 我国检务公开制度执行现状评估 | 第32-34页 |
3.2 问题归纳及原因分析 | 第34-40页 |
3.2.1 执行范围、过程不规范,源于制度依据的缺失 | 第34-35页 |
3.2.2 执行结果不到位,从主客体找原因 | 第35-37页 |
3.2.3 政策反思不足,救济、评估机制的缺失是关键 | 第37-40页 |
第四章 我国检务公开制度的完善对策 | 第40-46页 |
4.1 强化主体,活化客体 | 第40-42页 |
4.2 加紧制度建设,强化立法依据 | 第42-43页 |
4.3 合理扩大检务公开的范围 | 第43-44页 |
4.4 建立制度评估,精益求精 | 第44页 |
4.5 补全监督机制,加强权利救济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