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裁员法律实施的困境及出路
|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1页 |
| (二)理论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一、裁员的概念及特性 | 第13-18页 |
| (一)概念 | 第13页 |
| (二)裁员的特性 | 第13-18页 |
| 1.特殊的适用条件 | 第13-16页 |
| 2.广泛的社会影响 | 第16页 |
| 3.严格的程序要求 | 第16-18页 |
| 二、裁员实施的困境及其成因 | 第18-22页 |
| (一)立法僵化简陋导致制度虚化 | 第18-19页 |
| 1.裁员事由僵化 | 第18页 |
| 2.人数标准单一 | 第18-19页 |
| 3.裁员期间不明 | 第19页 |
| 4.程序流于形式 | 第19页 |
| (二)劳资协商不足导致矛盾重重 | 第19-20页 |
| (三)工会职能缺位导致博弈乏力 | 第20-22页 |
| 三、破解裁员实施困境的出路 | 第22-36页 |
| (一)旧制度的增补 | 第22-29页 |
| 1.裁员标准的落实 | 第22-23页 |
| 2.裁员人数的区分 | 第23-24页 |
| 3.计算期间的补充 | 第24-25页 |
| 4.程序规范的细化 | 第25-27页 |
| 5.替代方案的强化 | 第27-29页 |
| (二)新机制的引入 | 第29-33页 |
| 1.劳资协商机制 | 第29-31页 |
| 2.裁员预警机制 | 第31-33页 |
| (三)逻辑上的自洽 | 第33-36页 |
| 1.适用范围的统一 | 第33页 |
| 2.程序结构的一致 | 第33页 |
| 3.更高位阶的立法 | 第33-36页 |
| 结语 | 第36-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39页 |
| 致谢 | 第39-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