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对策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9-20页 |
一、选题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3页 |
(一)选题的背景 | 第9-13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3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一)国内全民阅读推广研究综述 | 第13-16页 |
(二)国外阅读推广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8页 |
(二)比较分析法 | 第18页 |
(三)实证分析法 | 第18-19页 |
四、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第19-20页 |
(一)创新之处 | 第19页 |
(二)研究困难 | 第19-20页 |
第一章 对全民阅读推广相关基本理论的认知 | 第20-26页 |
一、全民阅读基本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阅读的定义 | 第20-21页 |
(二)“全民阅读”的由来 | 第21页 |
(三)全民阅读的特征 | 第21-22页 |
(四)公共服务的概念界定 | 第22页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第22-26页 |
(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22-23页 |
(二)公共文化相关理论 | 第23-24页 |
(三)学习型社会理论 | 第24-26页 |
第二章 苏州市政府推动全民阅读实证分析 | 第26-41页 |
一、苏州市全民阅读概况 | 第26-27页 |
二、苏州“阅读节”实证分析 | 第27-35页 |
(一)阅读节的提出阶段 | 第27-28页 |
(二)阅读节的发展阶段 | 第28-29页 |
(三)阅读节的壮大阶段 | 第29-33页 |
(四)阅读节小结 | 第33-35页 |
三、苏州市政府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经验 | 第35-36页 |
(一)《“书香苏州”建设指标体系》 | 第35页 |
(二)年度苏州市居民阅读调查 | 第35-36页 |
(三)“苏州模式”的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 | 第36页 |
(四)全民阅读文化传播与研究基地 | 第36页 |
四、苏州市政府推动全民阅读工作的不足 | 第36-38页 |
(一)阅读活动推广存在行政化倾向 | 第36页 |
(二)阅读活动组织和宣传力度不够 | 第36-37页 |
(三)阅读基础设施和阅读资源缺乏 | 第37页 |
(四)阅读活动推荐内容受专业领域限制 | 第37-38页 |
(五)阅读活动效应存在“一阵风”现象 | 第38页 |
五、苏州市政府推动全民阅读存在不足的成因分析 | 第38-41页 |
(一)推动全民阅读缺乏调研与评估 | 第38页 |
(二)推动全民阅读投入资金与人力不足 | 第38-39页 |
(三)公共阅读数字化新媒体推广有待加强 | 第39页 |
(四)缺少政府政策的支持与长期规划 | 第39-40页 |
(五)参与者数量不多 | 第40页 |
(六)阅读者自身存在的问题 | 第40页 |
(七)阅读软障碍 | 第40-41页 |
第三章 国内外推动全民阅读经验借鉴 | 第41-49页 |
一、国内全民阅读的有益探索 | 第41-42页 |
(一)国内全民阅读概览 | 第41页 |
(二)我国阅读推广典型城市——深圳 | 第41-42页 |
二、国外全民阅读模式的研究 | 第42-47页 |
(一)国外阅读推广情况概览 | 第42-47页 |
三、中外全民阅读实践经验的启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政府推动全民阅读的对策建议 | 第49-56页 |
一、政府制定全民阅读政策法规 | 第49-50页 |
(一)将全民阅读上升为国家战略 | 第49页 |
(二)促进全民的立法工作 | 第49-50页 |
(三)出台全民阅读地方性法规 | 第50页 |
二、政府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 第50-51页 |
(一)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 第50-51页 |
三、政府加强各方面保障 | 第51-52页 |
(一)组织保障 | 第51页 |
(二)人才保障 | 第51页 |
(三)经费保障 | 第51-52页 |
四、加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考评机制 | 第52页 |
(一)政策保障 | 第52页 |
(二)激励机制 | 第52页 |
五、政府加大搭建全民阅读平台力度 | 第52-53页 |
(一)提升图书馆等阅读场所的服务质量 | 第52-53页 |
(二)提高已有阅读资源的利用率 | 第53页 |
(三)提升阅读环境和品味 | 第53页 |
六、构建全民阅读服务战略协作机制 | 第53-56页 |
(一)加强推广数字化新媒体阅读服务 | 第53-54页 |
(二)引进多元化创新合作宣传模式 | 第54页 |
(三)提供长期专业阅读指导 | 第54页 |
(四)引领社会团体多渠道参与 | 第54-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