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15-16页 |
第二章 P2P 概述 | 第16-30页 |
·P2P 的定义和特点 | 第16-18页 |
·P2P 的发展历史 | 第18-22页 |
·集中目录式 P2P 结构 | 第18-19页 |
·纯分布式 P2P 结构 | 第19-20页 |
·混合式 P2P 结构 | 第20-22页 |
·P2P 的主要应用 | 第22-25页 |
·文件共享 | 第22-23页 |
·流媒体 | 第23-24页 |
·即时通讯 | 第24页 |
·网络电话 | 第24-25页 |
·其他应用 | 第25页 |
·P2P 流量识别的主要技术 | 第25-28页 |
·基于特征端口的识别方法 | 第25-26页 |
·基于应用层数据的深度包检测识别方法 | 第26-27页 |
·基于流量特征的识别方法 | 第27-28页 |
·P2P 流量控制的主要技术 | 第28-29页 |
·直路串联控制技术 | 第28-29页 |
·旁路干扰控制技术 | 第29页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基于Netfilter 的数据包捕获技术 | 第30-41页 |
·Linux 防火墙概述 | 第30-34页 |
·Netfilter 简介 | 第30-32页 |
·iptables 简介 | 第32-34页 |
·数据包捕获环境的搭建 | 第34-40页 |
·Linux 网桥机制 | 第34-35页 |
·安装配置透明网桥 | 第35页 |
·Linux 下的netlink 机制 | 第35-37页 |
·安装配置libnfnetlink 和libnetfilter_queue | 第37-39页 |
·重定向 IP 数据包到用户空间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双重特征的 P2P 流量检测系统设计 | 第41-48页 |
·系统整体部署 | 第41-42页 |
·设计需求 | 第42页 |
·系统框架 | 第42-47页 |
·网络流量数据采集模块 | 第44-46页 |
·基于深度包检测的 P2P 流量识别模块 | 第46页 |
·基于传输层流量特征的 P2P 识别模块 | 第46-47页 |
·流量控制模块 | 第47页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深度包检测识别模块设计 | 第48-68页 |
·关键技术 | 第48-49页 |
·连接跟踪机制 | 第49-58页 |
·IP 分片处理 | 第50-55页 |
·跟踪连接 Hash 表 | 第55-58页 |
·改进的 KMP 算法 | 第58-63页 |
·传统的 KMP 算法 | 第58-61页 |
·改进的 KMP 算法 | 第61-63页 |
·基于连接跟踪机制的深度包检测模块实现 | 第63-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第六章 基于流量特征的检测识别模块设计 | 第68-77页 |
·基于流量特征的 P2P 流量识别方法介绍 | 第68-70页 |
·对等节点分析技术 | 第68-69页 |
·多重协议分析技术 | 第69页 |
·地址端口分析技术 | 第69-70页 |
·上传下载对比分析技术 | 第70页 |
·基于流量特征的 P2P 流量识别模块的设计 | 第70-76页 |
·对等点分析子模块 | 第71-74页 |
·上传下载对比分析子模块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七章 系统测试和测试结果分析 | 第77-84页 |
·测试环境 | 第77-78页 |
·算法效率测试 | 第78-79页 |
·系统功能测试 | 第79-81页 |
·系统性能测试 | 第81-82页 |
·结果分析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4-86页 |
·本文总结 | 第84页 |
·下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攻硕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