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计划与经营决策论文--企业行政管理论文--人事管理论文

工作生活质量研究--以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员工为例

提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1 引言第14-33页
    1.1 研究背景第14-16页
    1.2 研究主题第16页
    1.3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第16-18页
        1.3.1 研究范围和研究对象界定第16页
        1.3.2 界定依据第16-18页
            1.3.2.1 行业特性及对人才的要求方面第16-17页
            1.3.2.2 人才供求矛盾方面第17页
            1.3.2.3 人才特性方面第17页
            1.3.2.4 人才优势方面第17-18页
    1.4 研究意义第18-20页
        1.4.1 微观方面第18-19页
            1.4.1.1 强化企业以人为本的思想第18页
            1.4.1.2 拓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第18页
            1.4.1.3 实现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手段第18页
            1.4.1.4 指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第18-19页
            1.4.1.5 有利于员工健康发展第19页
        1.4.2 中观方面第19页
        1.4.3 宏观方面第19-20页
    1.5 概念的界定第20-28页
        1.5.1 生活质量第20-22页
            1.5.1.1 生活质量的定义第20-21页
            1.5.1.2 对生活质量的理解第21-22页
        1.5.2 工作生活质量第22-25页
            1.5.2.1 工作生活质量的定义第22-23页
            1.5.2.2 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理解第23-24页
            1.5.2.3 生活质量、工作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第24-25页
        1.5.3 生产性服务业第25-27页
            1.5.3.1 生产性服务业的定义第25-26页
            1.5.3.2 生产性服务业的分类第26-27页
            1.5.3.3 与其它相关概念的差别第27页
        1.5.4 知识型员工第27-28页
            1.5.4.1 知识型员工的定义第27-28页
            1.5.4.2 知识型员工的范围界定第28页
    1.6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8-30页
        1.6.1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6.1.1 定性研究第28-29页
            1.6.1.2 定量研究第29页
        1.6.2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29-30页
    1.7 篇章结构第30-31页
    1.8 本文创新之处第31-33页
2 文献综述第33-67页
    2.1 QWL 的起源与演进第33-38页
        2.1.1 萌芽期第33-34页
        2.1.2 形成期第34-35页
        2.1.3 探索期第35-37页
        2.1.4 突破期第37页
        2.1.5 小结第37-38页
    2.2 QWL 概念研究和评价第38-43页
        2.2.1 国内外学者的观点第38-40页
            2.2.1.1 单维观第38-40页
            2.2.1.2 二维观第40页
            2.2.1.3 三维观第40页
        2.2.2 QWL 概念评价第40-43页
    2.3 QWL 结构与测量第43-49页
        2.3.1 国内外学者对 QWL 结构研究第43-46页
        2.3.2 关于 QWL 的测量第46-47页
        2.3.3 小结第47-49页
    2.4 QWL 的实证研究综述第49-62页
        2.4.1 前因变量第49-54页
            2.4.1.1 个人特质第49-51页
            2.4.1.2 情境变量第51-54页
        2.4.2 结果变量第54-58页
        2.4.3 QWL 内容实证研究第58-62页
        2.4.4 小结第62页
    2.5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第62-64页
        2.5.1 QWL 与员工满意度第62-63页
        2.5.2 QWL 与工作满意度第63-64页
    2.6 未来研究方向展望第64-66页
        2.6.1 加强对 QWL 理论模型的构建第64-65页
        2.6.2 QWL 内容结构的动态变化第65页
        2.6.3 建立有效的 QWL 评价体系第65页
        2.6.4 加大对知识型员工 QWL 的研究第65页
        2.6.5 对工作绩效等相关变量的研究第65页
        2.6.6 在提升 QWL 措施方面第65-66页
    本章总结第66-67页
3 工作生活质量(QWL)定性研究第67-95页
    3.1 QWL 模型初探(W&POS)第67-69页
        3.1.1 QWL 模型提出第67页
        3.1.2 QWL 模型内容初探第67-68页
        3.1.3 QWL 的属性划分第68-69页
    3.2 研究流程第69-70页
        3.2.1 企业样本的选取第69页
        3.2.2 访谈对象的选取第69页
        3.2.3 访谈提纲设计第69-70页
    3.3 访谈资料的收集和处理流程第70-71页
        3.3.1 资料收集第70-71页
        3.3.2 资料处理流程第71页
    3.4 调查资料的分析第71-81页
        3.4.1 样本特征描述性分析第71-74页
        3.4.2 调查资料分析第74-81页
            3.4.2.1 个人层面第74-77页
            3.4.2.2 工作层面第77-79页
            3.4.2.3 组织层面第79-80页
            3.4.2.4 社会层面第80-81页
    3.5 QWL 评价指标的选取和 W&POS 模型修正第81-87页
        3.5.1 QWL 评价指标的选取第81-86页
            3.5.1.1 指标选取依据第81-82页
            3.5.1.2 指标选取方法第82-84页
            3.5.1.3 指标选取第84-86页
        3.5.2 W&POS 模型的修正第86-87页
    3.6 假设的提出第87-92页
        3.6.1 人口统计学变量与 QWL第87-88页
        3.6.2 个人层面与 QWL第88页
        3.6.3 工作层面与 QWL第88-90页
        3.6.4 组织层面与 QWL第90-91页
        3.6.5 社会层面与 QWL第91-92页
    3.7 访谈中涉及的相关问题第92页
    3.8 经济发展水平对员工 QWL 的影响第92-94页
    本章总结第94-95页
4 工作生活质量(QWL)定量研究第95-157页
    4.1 QWL 调查问卷的编制第95-97页
        4.1.1 问卷的设计原则第95页
        4.1.2 问卷的结构第95-96页
        4.1.3 问卷的量表第96-97页
        4.1.4 问卷的形成第97页
    4.2 问卷的发放和资料的收集第97页
    4.3 样本数据的分布情况第97-99页
    4.4 数据处理方法与问卷质量分析第99-103页
        4.4.1 数据处理方法第99页
        4.4.2 问卷的质量分析第99-103页
            4.4.2.1 效度分析第99-100页
            4.4.2.2 信度检验第100-103页
    4.5 对 QWL 的评价第103-133页
        4.5.1 对 QWL 的整体评价第103-104页
        4.5.2 对 QWL 内容的评价分析第104-110页
            4.5.2.1 个人层面第104-105页
            4.5.2.2 工作层面第105-107页
            4.5.2.3 组织层面第107-109页
            4.5.2.4 社会层面第109-110页
        4.5.3 对北京市生产性服务业知识型员工 QWL 调查汇总第110-111页
        4.5.4 QWL 评价的人口统计学特征差异分析第111-133页
            4.5.4.1 性别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11-112页
            4.5.4.2 年龄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12-115页
            4.5.4.3 工作年限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15-117页
            4.5.4.4 教育程度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17-119页
            4.5.4.5 婚姻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19-121页
            4.5.4.6 职位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21-123页
            4.5.4.7 工作性质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23-125页
            4.5.4.8 单位性质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25-127页
            4.5.4.9 收入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27-130页
            4.5.4.10 企业类型对 QWL 评价的差异分析第130-133页
    4.6 QWL 模型(P&WOS)维度指标均值比较第133-138页
        4.6.1 QWL 模型二级维度均值比较及权重确定第133-134页
        4.6.2 QWL 模型三级维度均值比较第134-135页
            4.6.2.1 个人层面各维度均值比较第134页
            4.6.2.2 工作层面各维度均值比较第134页
            4.6.2.3 组织层面各维度均值比较第134-135页
            4.6.2.4 社会层面各维度均值比较第135页
        4.6.3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 QWL 模型三级维度均值比较第135-138页
            4.6.3.1 性别第135-136页
            4.6.3.2 年龄第136-137页
            4.6.3.3 工作年限第137页
            4.6.3.4 教育程度第137页
            4.6.3.5 婚姻第137页
            4.6.3.6 职位第137-138页
            4.6.3.7 工作性质第138页
            4.6.3.8 单位性质第138页
            4.6.3.9 收入第138页
            4.6.3.10 企业类型第138页
    4.7 数据的进一步处理与分析第138-155页
        4.7.1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 QWL 的显著性检验第139-144页
            4.7.1.1 单因素方差分析第140-143页
            4.7.1.2 多因素方差分析第143-144页
        4.7.2 QWL 模型维度对 QWL 的方差分析第144-147页
            4.7.2.1 QWL 模型二级维度对 QWL 的方差分析第144-145页
            4.7.2.2 QWL 模型三级维度对 QWL 的方差分析第145-147页
        4.7.3 线性相关分析第147-151页
            4.7.3.1 相关程度分析第147页
            4.7.3.2 线性相关性检验第147-151页
        4.7.4 QWL 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151-155页
            4.7.4.1 变量的筛选第151页
            4.7.4.2 QWL 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第151-155页
    本章总结第155-157页
5 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对策建议第157-165页
    5.1 政府层面第157页
        5.1.1 人才劳动法律法规建设与监管第157页
        5.1.2 鼓励企业建立优良的人性化工作环境第157页
        5.1.3 员工援助计划(EAP)的引入第157页
    5.2 组织层面第157-161页
        5.2.1 科学的工作设计第157-158页
        5.2.2 制定合理的薪酬制度体系第158-159页
            5.2.2.1 调整薪酬管理对象第158页
            5.2.2.2 做好知识型员工薪酬激励问题第158-159页
        5.2.3 构建和谐的企业文化第159-160页
        5.2.4 提高员工的组织认同第160-161页
        5.2.5 学习型组织与职业生涯规划相结合第161页
    5.3 个人层面第161-165页
        5.3.1 认识自我,做好定位,明确目标第161-162页
        5.3.2 提升个人竞争力第162-163页
        5.3.3 提高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能力第163-165页
6 结论、局限性与未来拓展第165-173页
    6.1 结论第165-170页
        6.1.1 定性研究方面第165-166页
        6.1.2 定量研究方面第166-170页
    6.2 局限性和未来拓展第170-173页
        6.2.1 研究的局限性第170-171页
        6.2.2 未来拓展第171-173页
附录第173-188页
    附录 A 人口统计学变量对 QWL 的不同影响第173-176页
    附录 B QWL 维度排序第176-178页
    附录 C 工作生活质量(QWL)访谈提纲第178-180页
    附录 D QWL 维度汇总及排序第180-186页
        表 D.1 个人层面各维度汇总及排序第180-181页
        表 D.2 工作层面各维度汇总及排序第181-182页
        表 D.3 组织层面各维度汇总及排序第182-184页
        表 D.4 社会层面各维度汇总及排序第184-186页
    附录 E 工作生活质量(QWL)调查问卷第186-188页
参考文献第188-200页
    英文文献第188-194页
    中文文献第194-200页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200-201页
致谢第201-202页
摘要第202-214页

论文共21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他林在大鼠前额叶皮层的新作用机制
下一篇:一类量子偶的表示及相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