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成都锦里空间环境使用状况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7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1.2 研究目的第12-13页
    1.3 研究意义第13-15页
    1.4 研究方法第15-16页
    1.5 论文框架第16-17页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7-29页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8页
    2.2 本文涉及的相关理论第18-22页
        2.2.1 场所空间理论第18-19页
        2.2.2 城市意象理论第19-20页
        2.2.3 城市活力理论第20页
        2.2.4 建筑使用后评估(POE)理论第20-22页
    2.3 理论基础:环境——行为研究第22-29页
        2.3.1 环境——行为研究的涵盖第23页
        2.3.2 基于环境——行为的研究方法第23-25页
        2.3.3 商业步行街中人与环境的互动第25-28页
        2.3.4 使用状况研究是商业步行街设计的坚实基础第28-29页
第三章 成都锦里概况第29-37页
    3.1 游人眼中的锦里第30页
    3.2 锦里的历史背景第30-31页
    3.3 锦里的建造背景第31-32页
    3.4 锦里的规划设计第32-37页
第四章 锦里空间使用状况调查第37-41页
    4.1 锦里调查研究的设计第37-38页
        4.1.1 调研目的第37页
        4.1.2 调研内容第37-38页
        4.1.3 问卷设计原则第38页
    4.2 调查研究的方法与程序第38-41页
        4.2.1 信息收集第38-40页
        4.2.2 调研程序第40页
        4.2.3 数据分析第40页
        4.2.4 调查时间和天气的选择第40-41页
第五章 锦里的建筑与空间形态研究第41-74页
    5.1 锦里的空间序列第42-59页
        5.1.1 开端:大门——双连廊区第43-46页
        5.1.2 发展:双连廊——锦里广场第46-52页
        5.1.3 高潮:锦里广场——隔墙第52-56页
        5.1.4 过渡:隔墙——锦里牌坊第56-58页
        5.1.5 小结第58-59页
    5.2 空间尺度与比例第59-68页
        5.2.1 锦里的尺度第60-63页
        5.2.2 锦里的空间比例第63-64页
        5.2.3 空间趣味性第64-68页
        5.2.4 小结第68页
    5.3 锦里的建筑第68-74页
        5.3.1 建筑群体的连续性第69-70页
        5.3.2 建筑单体第70页
        5.3.3 建筑细部第70-71页
        5.3.4 材质与色彩第71-73页
        5.3.5 小结第73-74页
第六章 锦里的环境设施研究第74-86页
    6.1 休息设施第75-76页
    6.2 环境小品第76-77页
    6.3 第二层次轮廓线第77-79页
    6.4 标识第79-80页
    6.5 地面铺装第80-83页
    6.6 灯光照明第83-86页
第七章 锦里的使用活动分析第86-104页
    7.1 锦里中的活动第86-91页
        7.1.1 必要性活动第86-87页
        7.1.2 自发性活动第87-89页
        7.1.3 社会性活动第89-91页
    7.2 锦里街道空间活动的规律第91-92页
    7.3 锦里中典型行为活动分析第92-101页
        7.3.1 人流分析第92-94页
        7.3.2 活动分析第94-95页
        7.3.3 几类主要活动的行为心理分析第95-98页
        7.3.4 活动与空间环境的互动关系第98-101页
    7.4 小结第101-104页
第八章 研究总结第104-123页
    8.1 区位特点第104-105页
    8.2 历史文化特色第105-108页
    8.3 商业经营特色第108-110页
    8.4 空间特色第110-115页
    8.5 建筑特色第115-116页
    8.6 环境设施特色第116-117页
    8.7 对锦里的建议第117-123页
结语第123-125页
致谢第125-126页
附录Ⅰ(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126-127页
附录2 (调查问卷表)第127-129页
参考文献第129-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劲性骨架混凝土拱桥转体施工关键技术分析
下一篇:燃气轮机燃油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