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论文选题 | 第10-16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10-12页 |
二、研究内容和框架 | 第12-13页 |
(一)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框架 | 第13页 |
三、研究方法和目标 | 第13-14页 |
(一)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二)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四、研究意义 | 第14-16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 | 第16-23页 |
一、地质公园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一) 地质公园概念研究 | 第16-17页 |
(二) 地质公园的研究进展 | 第17-18页 |
(三) 地质公园研究评述 | 第18页 |
二、旅游竞争力研究进展 | 第18-22页 |
(一) 国外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二) 国内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 | 第20-22页 |
三、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第三章 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体系构建 | 第23-46页 |
一、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设计 | 第23-24页 |
(一) 模型构建 | 第23-24页 |
(二) 模型解释 | 第24页 |
二、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第24-31页 |
(一)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第24-26页 |
(二)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第26页 |
(三) 指标体系具体内容 | 第26-27页 |
(四) 指标说明 | 第27-31页 |
三、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定量评价 | 第31-35页 |
(一) 评价过程 | 第31页 |
(二) 评价方法介绍 | 第31-32页 |
(三) ANP法评价步骤 | 第32-34页 |
(四) 评价数据来源 | 第34-35页 |
四、ANP法在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中的应用 | 第35-46页 |
(一) 网络结构的建立 | 第35-36页 |
(二) 分析各元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 | 第36-38页 |
(三) 各层指标权重的确立 | 第38-46页 |
第四章 浙江雁荡山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 | 第46-53页 |
一、雁荡山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现状 | 第46-49页 |
(一) 雁荡山概况 | 第46-47页 |
(二) 雁荡山地质公园旅游现状 | 第47-49页 |
二、地质公吲旅游竞争力评价模型的应用 | 第49-53页 |
(一) 评价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 第49-50页 |
(二) 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测评结果及分析 | 第50-53页 |
第五章 雁荡山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提升建议 | 第53-56页 |
(一) 强化景区品牌形象与营销 | 第53-54页 |
(二) 丰富酒店类型、提高入住率 | 第54页 |
(三) 提升购物服务 | 第54-55页 |
(四) 建设娱乐休闲区 | 第55页 |
(五) 明确管理部门职能 | 第55-5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56-59页 |
一、论文总结 | 第56-57页 |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57页 |
三、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57-59页 |
注释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
附录一: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间相互影响关系调查问卷 | 第64-66页 |
附录二:地质公园旅游竞争力评价之间指标两两相互比较重要程度调查问卷 | 第66-70页 |
附录三:地质公园打分问卷调查表 | 第70-71页 |
附录四:一致性检验图 | 第71-76页 |
附录五:问卷二ANP打分模式图(例) | 第76-77页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