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stract | 第4页 |
论文摘要 | 第5-8页 |
1 引言 | 第8-1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1 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的现状 | 第8页 |
1.1.2 新的教学观对师生互动话语的要求 | 第8页 |
1.1.3“支架”理论对英语课堂中师生互动话语的启示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2.1 师生互动话语研究 | 第10-12页 |
2.1.1 师生互动 | 第10-11页 |
2.1.2 师生互动话语 | 第11-12页 |
2.2 支架理论研究 | 第12-18页 |
2.2.1 支架的概念和特征 | 第12-14页 |
2.2.2 支架类型 | 第14-15页 |
2.2.3 支架在英语课堂师生互动话语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3 理论基础 | 第18-20页 |
4 研究设计 | 第20-26页 |
4.1 研究问题 | 第20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20-25页 |
4.2.1 定性研究 | 第20-23页 |
4.2.2 定量研究 | 第23-25页 |
4.3 研究效度和伦理道德 | 第25-26页 |
4.3.1 研究效度 | 第25页 |
4.3.2 研究伦理道德 | 第25-26页 |
5 数据与资料分析 | 第26-62页 |
5.1 量化数据的统计分析 | 第26-31页 |
5.1.1 三位教师所用支架形式的分布状况 | 第26-27页 |
5.1.2 三位教师实现支架目的的分布状况 | 第27-31页 |
5.2 质性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第31-62页 |
5.2.1 基于Q教师搭建的支架分析 | 第31-42页 |
5.2.2 基于Z教师搭建的支架分析 | 第42-52页 |
5.2.3 基于W教师搭建的支架分析 | 第52-58页 |
5.2.4 三位教师搭建的支架比较 | 第58-62页 |
6 结论和建议 | 第62-67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62-64页 |
6.1.1 提问支架所占比例最大,较好实现了以认知为主的支架目的 | 第62页 |
6.1.2 反馈支架所占比例次之,以实现情感目的为主,但语言形式过于简单 | 第62-63页 |
6.1.3 暗示支架、指令支架和解释支架所占比例较少,以实现认知目的为主,某些暗示支架和解释支架的搭建效果欠佳 | 第63-64页 |
6.1.4 示范支架所占比例最少,基本实现了认知目的 | 第64页 |
6.2 建议 | 第64-67页 |
6.2.1 增强反馈支架的情感激励作用 | 第64页 |
6.2.2 重视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均衡发展 | 第64-65页 |
6.2.3 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搭建支架 | 第65页 |
6.2.4 适时调整支架的数量和难易程度 | 第65页 |
6.2.5 提高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互动能力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1页 |
附录 | 第71-83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