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论文--蚕桑论文--蚕基础科学论文--蚕的生理、遗传、生态、生物物理、生物化学论文

家蚕丝腺组学分析及丝腺表皮蛋白功能研究

摘要第8-11页
ABSTRACT第11-13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4-26页
    1.1 概述第14-15页
    1.2 家蚕丝腺及蚕丝蛋白第15-23页
        1.2.1 家蚕丝腺第15-21页
        1.2.2 蚕丝蛋白第21-23页
    1.3 家蚕丝腺表皮蛋白第23-26页
        1.3.1 家蚕的表皮蛋白第23-24页
        1.3.2 表皮蛋白的表达第24-25页
        1.3.3 丝腺的表皮蛋白第25-26页
第2章 引言第26-28页
    2.1 研究意义及立项依据第26页
    2.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2.3 本研究主要技术路线第27-28页
第3章 家蚕丝腺转录组测序及分析第28-52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28-36页
        3.1.1 实验材料第28-29页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第29-31页
        3.1.3 实验方法第31-36页
            3.1.3.1 丝腺 RNA 测序文库的准备第31-32页
            3.1.3.2 丝腺 RNA 序列的测定第32-33页
            3.1.3.3 转录组数据的获得与整合第33页
            3.1.3.4 转录组数据的处理第33-34页
            3.1.3.5 测序数据可靠性验证第34-35页
            3.1.3.6 差异基因分析第35-36页
            3.1.3.7 差异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第36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36-48页
        3.2.1 转录组测序数据处理第36-37页
        3.2.2 不同组织基因表达情况第37-38页
        3.2.3 测序数据的可靠性验证第38-39页
        3.2.4 全基因组模式下丝腺不同区段基因表达谱分析第39页
        3.2.5 丝腺各区段特异上调表达基因分析第39-41页
        3.2.6 前部丝腺上调表达基因功能分析第41-48页
    3.3 讨论与结论第48-52页
第4章 丝腺的蛋白质组分析第52-68页
    4.1 材料与方法第52-55页
        4.1.1 实验材料第52页
        4.1.2 主要试剂第52-53页
        4.1.3 主要仪器第53页
        4.1.4 试剂配制第53页
        4.1.5 实验方法第53-55页
    4.2 结果与分析第55-64页
        4.2.1 丝腺蛋白质组数据描述第55-56页
        4.2.2 不同区段蛋白数据比较第56-60页
        4.2.3 前部丝腺特异高量表达的蛋白第60-64页
    4.3 讨论与结论第64-68页
第5章 丝腺表皮蛋白的鉴定与分析第68-82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68-70页
        5.1.1 实验材料第68页
        5.1.2 试剂与仪器第68页
        5.1.3 实验方法第68-70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70-80页
        5.2.1 丝腺表皮蛋白的鉴定第70-71页
        5.2.2 丝腺表皮蛋白的家族分析第71-77页
        5.2.3 丝腺表皮蛋白转录组定量分析和定量PCR第77-80页
    5.3 讨论与结论第80-82页
第6章 家蚕RR基序与CPAP基序表皮蛋白在丝腺中的功能研究第82-94页
    6.1 材料与方法第82-85页
        6.1.1 实验材料第82页
        6.1.2 试剂与仪器第82-83页
        6.1.3 试剂的配制第83页
        6.1.4 实验方法第83-85页
    6.2 结果与分析第85-92页
        6.2.1 丝腺表皮蛋白随着家蚕发育的动态变化过程第85-86页
        6.2.2 丝腺表皮蛋白的western blot检测第86-88页
        6.2.3 丝腺表皮蛋白CPAP3-G的免疫荧光分析第88-89页
        6.2.4 丝腺CPAP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第89-90页
        6.2.5 CPAP蛋白参与了丝腺几丁质的更新第90-92页
        6.2.6 丝腺内表皮层的更新模式图第92页
    6.3 讨论与结论第92-94页
第7章 综合与结论第94-96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96-98页
参考文献第98-106页
附表第106-112页
博士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文章第112-113页
博士期间主持及参与的项目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糖体蛋白Urb1作用于mTORC1信号通路下游调控斑马鱼消化器官发育
下一篇:蜡梅CCCH型锌指蛋白基因CpCZF1和CpCZF2的克隆及功能初步研究